出自宋代釋印肅《顯元歌》:
不識本家元寶貝,汩沒緣塵生死快。
阿賴耶識藏無明,十八界纏繒網(wǎng)蓋。
貪嗔癡,常在在,心鏡空花分內(nèi)外。
不知四大假成軀,妄執(zhí)六塵增渴愛。
迷此心,有三界,大地茫茫誰曉解。
依師戒定學看經(jīng),聞通真空即生怪。
世間物,無不壞,唯獨法身鎮(zhèn)長在。
毛吞巨海有誰知,芥納須彌實奇最。
本無外,亦非內(nèi),心法無形無可對。
假施七寶滿三千,道眼未開心不會。
莫說知,休談解,自驪珠,不著買。
用無盡處示眾生,識不破人還□□。
聽語言,為教誨,不脫聲聞生進退。
剎那一念入魔群,萬動虛招無間罪。
本無傳,莫求解,祗這靈光終不昧。
大無邊表細無塵,圓覺一輪如意袋。
注釋參考
阿賴耶識
亦作“ 阿黎耶識 ”。梵語的譯音。意譯為“藏識”。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(nèi)在心識的第八識,是世界和眾生“自我”的本源,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,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(jù)。 清 龔自珍 《南岳大師<大乘止觀>科判》:“止觀境界分三科:一、真實性,即真如;一、依他性,即第八阿黎耶識;一、分別性,即第六、第七識?!?章炳麟 《建立宗教論》:“第二自性,由第八阿賴耶識、第七末那識,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識虛妄分別而成?!?范文瀾 《唐代佛教·佛教各宗派》:“末那識意為自我本體的顯現(xiàn),站在自我本體后面的那種自我本體,叫做第八識,即阿賴耶識?!?/p>
無明
(1).目不見?!冻o·九章·懷沙》:“ 離婁 微睇兮,瞽以為無明。”
(2).梵語的意譯。謂癡愚無智慧。 晉 王該 《日燭》:“拱己內(nèi)治,總持法忍。三世都寂,一心豁盡。寄耳無明,寓目莫準?!?明 葉憲祖 《北邙說法》:“幾番塵世,識神一點不差移,只為那無明起妄,宿業(yè)成迷?!?/p>
(3).指無明火?!缎咽篮阊浴た逼ぱ巫C二郎神》:“睡至半夜,便覺頭痛眼熱,四肢無力,遍身不疼不癢,無明頓發(fā)熬煎,依然病倒?!薄都t樓夢》第二八回:“正在一腔無明,未曾發(fā)泄,又勾起傷春愁思?!眳⒁姟?無明火 ”。
十八界
梵文的意譯。佛教以人的認識為中心,對世界一切現(xiàn)象所作的分類?;蛘f,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。包括能發(fā)生認識功能的六根(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),作為認識對象的六境(se{1-1}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法界)和由此生起的六識(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)。《俱舍論》卷一:“法種族義是‘界’義……如是一身或一相續(xù)有十八類諸法種族,名十八界?!?呂澂 《中國佛學源流略講》第三講:“《放光》譯出后,‘事數(shù)’比較完備了,如用五藴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來說明?!?/p>
釋印肅名句,顯元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