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李白《贈宣城趙太守悅》:
趙得寶符盛,山河功業(yè)存。
三千堂上客,出入擁平原。
六國揚清風,英聲何喧喧。
大賢茂遠業(yè),虎竹光南藩。
錯落千丈松,虬龍盤古根。
枝下無俗草,所植唯蘭蓀。
憶在南陽時,始承國士恩。
公為柱下史,脫繡歸田園。
伊昔簪白筆,幽都逐游魂。
持斧冠三軍,霜清天北門。
差池宰兩邑,鶚立重飛翻。
焚香入蘭臺,起草多芳言。
夔龍一顧重,矯翼凌翔鹓。
赤縣揚雷聲,強項聞至尊。
驚飆頹秀木,跡屈道彌敦。
出牧歷三郡,所居猛獸奔。
遷人同衛(wèi)鶴,謬上懿公軒。
自笑東郭履,側(cè)慚狐白溫。
閑吟步竹石,精義忘朝昏。
憔悴成丑士,風云何足論。
獼猴騎土牛,羸馬夾雙轅。
愿借羲皇景,為人照覆盆。
溟海不振蕩,何由縱鵬鯤。
所期玄津白,倜儻假騰鶱。
注釋參考
溟海
(1).神話傳說中的海名?!读凶印珕枴罚骸敖K北之北有 溟海 者,天池也。”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廣譬》:“登 玄圃 者,悟丘阜之卑;浮 溟海 者,識池沼之褊?!?/p>
(2).大海。 漢 袁康 《越絕書·內(nèi)傳陳成恒》:“ 越王 句踐 稽首再拜曰:‘昔者,孤不幸,少失先人,內(nèi)不自量,與 吳 人戰(zhàn),軍敗身辱,遺先人恥,遯逃出走,上棲 會稽山 ,下守溟海,唯魚鱉是見。’” 唐 高適 《同群公出獵海上》詩:“層陰漲溟海,殺氣窮幽都?!?清 顧炎武 《天津》詩:“內(nèi)以輔神京,外徹溟海際?!?/p>
(3).指沙漠。 唐 崔湜 《塞垣行》:“疾風卷溟海,萬里揚砂礫。”
不振
(1).不振作,不興旺?!犊讌沧印?zhí)節(jié)》:“當如今日山東之國,弊而不振,三 晉 割地以求安?!薄妒酚洝せ茨虾馍搅袀鳌罚骸?南越 賓服, 羌 僰 入獻, 東甌 入降,廣 長榆 ,開 朔方 , 匈奴 折翅傷翼,失援不振?!?明 葉子奇 《草木子·克謹》:“后帝師以國事不振,奔還其國,其教遂廢?!?/p>
(2).不可拯救?!妒酚洝た崂袅袀鳌罚骸拔籼煜轮W(wǎng)嘗密矣,然奸偽萌起,其極也,上下相遁,至於不振。”
何由
亦作“ 何繇 ”。1.從何處,從什么途徑?!冻o·天問》:“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” 漢 王褒 《四子講德論》:“僕雖嚚頑,愿從足下。雖然,何由而自達哉!” 唐 王昌齡 《送韋十二兵曹》詩:“出處兩不合,忠貞何由伸?” 宋 蔡絛 《鐵圍山叢談》卷六:“ 晉 張華 有鸚鵡,每出還,輒説僮僕好惡。一日,寂無言; 華 問其故,曰:‘被禁在甕中,何繇得知?’” 魯迅 《野草·墓碣文》:“痛定之后,徐徐食之。然其心已陳舊,本味又何由知?”
(2).怎能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》詩:“美人游不還,佳期何由敦?”《宋書·沉慶之傳》:“治國譬如治家,耕當問奴,織當訪婢。陛下今欲伐國,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,事何由成?” 明 劉基 《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》詩之三:“路遠無羽翼,何由得飛還?”《醒世恒言·李玉英獄中訟冤》:“稍加責罰,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,説你怎地凌虐。妹夫必然著意防范,何繇除得?”
(3).因何。 清 姚衡 《寒秀草堂筆記》卷三:“有云 太倉 王宮詹 ,藏 宋 搨《十三行》,一字無損。然與《玉版》對觀,無少差,信為《玉版》未損時之拓也。何由落水,以致剝漶?或造物忌之邪?”
鵬鯤
語本《莊子·逍遙游》: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……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?!焙笠浴谤i鯤”或“鵬鵾”比喻具有雄才大略的人。 南朝 齊 顧歡 《臨終詩》:“鵬鵾適大海,蜩鳩之桑柘?!?宋 蘇軾 《同年王中甫挽詞》:“先帝親收十五人,四方爭看擊鵬鯤?!?清 孫枝蔚 《贈黃仙裳》詩:“雙飛憐峽蝶,一怒即鵬鯤?!?/p>
李白名句,贈宣城趙太守悅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