幞頭
詞典解釋
古代一種頭巾。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(fā),有四帶,二帶系腦后垂之,二帶反系頭上,令曲折附項,故稱“四腳”或“折上巾”。至 北周 武帝 時裁出腳后幞發(fā),始名“幞頭”。初用軟帛垂腳,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, 唐 方以羅代繒。帝服則腳上曲,人臣下垂。 五代 漸變平直。 宋 制有直腳、局腳、交腳、朝天、順風(fēng)等式樣。惟直腳為貴賤通服,皇帝或服上曲。參閱 唐 封演 《封氏聞見記·巾幞》、 宋 沉括 《夢溪筆談·故事一》、《宋史·輿服志五》、 明 王圻 《三才圖會·衣服二》、 清 俞正燮 《癸巳存稿·幞》。 唐 張鷟 《游仙窟》:“ 十娘 即喚 桂心 ,并呼 芍藥 ,與少府脫鞾履、疊袍衣,閣幞頭,掛腰帶?!?金 董解元 《西廂記諸宮調(diào)》卷七:“偏帶兒是犀角,幞頭兒是烏紗?!?b>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二回:“ 應(yīng)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,穿著蟒袍,行過了禮?!?/p>
襆頭:即幞頭。古代包頭軟巾,有四帶,二帶系腦后垂之,二帶反系頭上,令曲折附頂。也稱四腳、折上巾。《隋書·禮儀志七》:“故事,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,俗人謂之襆頭?!?b>《資治通鑒·后晉齊王天福八年》:“﹝ 楚王 希范 ﹞作九龍殿,刻沉香為八龍,飾以金寶,長十餘丈,抱柱相向; 希范 居其中,自為一龍,其襆頭腳長丈餘,以象龍角?!?a href="/hycd/c/c54610.htm" target="_blank">參見“ 幞頭 ”。
- 主人念我塵眼昏,半夜號令期至暾——— 唐扶使南海道長沙,題道林岳麓寺
- 卒章言買羊與酒,雖齒動搖能飫溢——— 梅堯臣吳沖卿學(xué)士以王平甫言淮甸會予久未至沖卿與
- 蒼生思撫育,丹詔擇循良——— 王禹偁投迤殿院
- 閑身雜豚犢,課耕供祭祀——— 陳三立題余堯衢同年倦知山廬圖
- 水遠(yuǎn)山高動千里,春風(fēng)浩浩客吹衣——— 趙蕃獨行
- 雨收平淀飲殘虹,蘋末無風(fēng)碧印空——— 金君卿南塘閑泛二首
- 終日射侯,不出正兮,展我甥兮——— 佚名猗嗟
- 會待子猷清興發(fā),還須雪夜去尋君。——— 蘇軾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觀將老焉
- 相望邈異境,正北一水通——— 洪邁酬馬退翁見示之什
- 霜沉紫荇玉奩闊,風(fēng)脫丹林煙髻寒——— 葛立方次韻劉卿任飲散感秋之作二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