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峻極下院
長林系我馬,古屋留客宿。
空巖陰風豪,達旦號古木。
夢為神仙游,境界脫塵俗。
平明出戶望,曉日在巖腹。
冰霜刮昏霾,萬丈攢翠玉。
山行日已久,??嘁娢醋恪?br>猶同賢者處,愈久愈可欲。
傳聞峻極嶺,千里如在目。
愧爾巖上僧,窮年玩幽獨。
宿峻極下院問答
問:《宿峻極下院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宿峻極下院的作者是張耒
問:宿峻極下院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宿峻極下院是宋代的作品
問:天寒蒼山高,野寺在山麓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天寒蒼山高,野寺在山麓 出自 宋代張耒的《宿峻極下院》
問:天寒蒼山高,野寺在山麓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天寒蒼山高,野寺在山麓 的下一句是 長林系我馬,古屋留客宿。
問:出自張耒的名句有哪些?
答:張耒名句大全
- 頌古十二首十分風采露堂堂,玉蘂瓊華未比量。剛被傍人論好丑,因茲難嫁與潘郎。
- 李濠州挽詞二首循吏功名兩漢中,平生風義最雍容。魚游濠上方云樂,鵬在承塵忽告兇。掛劍自知吾已許,脫驂不為涕無從。百年窮達都歸盡,淮水空圍墓上松。
- 浮碧亭鳧舄飛來空翠間,萬家聯(lián)絡擁風煙。個中杖屨宜頻到,此外樓臺總浪傳。山似蓬萊差可近,水疑渤澥欲無邊。湘妃度曲馮夷舞,招我騎鯨意亦仙。
- 畫堂春東堂西畔有池塘。使君棐幾明窗。日西人吏散東廊。蒲葦送清涼。翠管細通巖溜,小峰重疊山光。近池催置琵琶床。衣帶水風香。
- 摸魚兒 次韻廬疏齊憲使題歲寒亭 此首下原附問疏齋、湘中朱鳳,何如江上鸚鵡。波寒木落人千里,客里與誰同住。茅屋趣。吾自愛吾亭,更愛參天樹。勞君為賦。渺雪雁南飛,云濤東下,歲晏欲何處。疏齋老,意氣經(jīng)文緯武。平生握手相許。江南江北尋芳路,共看碧云來去。黃鵠舉。記我度秦淮,君正臨清句。歌聲緩與。怕徑竹能醒,庭花起舞,驚散夜來雨。
- 水調歌頭(姑蘇臺)孤棹溯霜月,還過闔閭城。系船楊柳橋畔,吹袖晚寒輕。百尺層臺重上,萬事紅塵一夢,回首幾周星。風調信衰減,親舊總凋零。認群峰,尋四塔,塵煙橫。平生感慨,況逢佳處輒銷凝。休說當時雕輦,不見后來游鹿,斜照水空明。猛把畫闌拍,飛雁兩三聲。
- 送王伯董入總幕昔為萬里別,歸送北征鴻。近接何曾數(shù),深期本自同。遠眸眵霧嶂,短箠滑霜風。更說無窮樂,懷中雙橘紅。
- 爭臣論或問諫議大夫陽城于愈,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?學廣而聞多,不求聞于人也。行古人之道,居于晉之鄙。晉之鄙人,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。大臣聞而薦之,天子以為諫議大夫。人皆以為華,陽子不色喜。居于位五年矣,視其德,如在野,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? 愈應之曰:是《易》所謂恒其德貞,而夫子兇者也。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?在《易·蠱》之“上九”云:“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?!薄跺俊分傲眲t曰:“王臣蹇蹇,匪躬之故?!狈蛞嘁运又畷r不一,而所蹈之德不同也。若《蠱》之“上九”,居無用之地,而致匪躬之節(jié);以《蹇》之“六二”,在王臣之位,而高不事之心,則冒進之患生,曠官之刺興。志不可則,而尤不終無也。今陽子在位,不為不久矣;聞天下之得失,不為不熟矣;天子待之,不為不加矣。而未嘗一言及于政。視政之得失,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,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。問其官,則曰諫議也;問其祿,則曰下大夫之秩秩也;問其政,則曰我不知也。有道之士,固如是乎哉?且吾聞之:有官守者,不得其職則去;有言責者,不得其言則去。今陽子以為得其言乎哉?得其言而不言,與不得其言而不去,無一可者也。陽子將為祿仕乎?古之人有云:“仕不為貧,而有時乎為貧?!敝^祿仕者也。宜乎辭尊而居卑,辭富而居貧,若抱關擊柝者可也。蓋孔子嘗為委吏矣,嘗為乘田矣,亦不敢曠其職,必曰“會計當而已矣”,必曰“牛羊遂而已矣”。若陽子之秩祿,不為卑且貧,章章明矣,而如此,其可乎哉? 或曰:否,非若此也。夫陽子惡訕上者,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。故雖諫且議,使人不得而知焉?!稌吩唬骸盃栍屑沃兗伍?,則人告爾后于內,爾乃順之于外,曰:斯謨斯猷,惟我后之德”若陽子之用心,亦若此者。愈應之曰:若陽子之用心如此,滋所謂惑者矣。入則諫其君,出不使人知者,大臣宰相者之事,非陽子之所宜行也。夫陽子,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,主上嘉其行誼,擢在此位,官以諫為名,誠宜有以奉其職,使四方后代,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,天子有不僭賞、從諫如流之美。庶巖穴之士,聞而慕之,束帶結發(fā),愿進于闕下,而伸其辭說,致吾君于堯舜,熙鴻號于無窮也。若《書》所謂,則大臣宰相之事,非陽子之所宜行也。且陽子之心,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?是啟之也?! 』蛟唬宏栕又磺舐劧寺勚?,不求用而君用之。不得已而起。守其道而不變,何子過之深也?愈曰:自古圣人賢士,皆非有求于聞用也。閔其時之不平,人之不義,得其道。不敢獨善其身,而必以兼濟天下也。孜孜矻矻,死而后已。故禹過家門不入,孔席不暇暖,而墨突不得黔。彼二圣一賢者,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。夫天授人以賢圣才能,豈使自有余而已,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。耳目之于身也,耳司聞而目司見,聽其是非,視其險易,然后身得安焉。圣賢者,時人之耳目也;時人者,圣賢之身也。且陽子之不賢,則將役于賢以奉其上矣;若果賢,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。惡得以自暇逸乎哉? 或曰: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,而惡訐以為直者。若吾子之論,直則直矣,無乃傷于德而費于辭乎?好盡言以招人過,國武子之所以見殺于齊也,吾子其亦聞乎?愈曰:君子居其位,則思死其官。未得位,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。我將以明道也,非以為直而加入也。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,而好盡言于亂國,是以見殺。《傳》曰:“惟善人能受盡言。”謂其聞而能改之也。子告我曰:“陽子可以為有之士也?!苯耠m不能及已,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?
- 賀徐提管可大得子四十生兒得寧馨,試教啼看是真英。五文鳳自云間落,一角麟從天上生。積善家應長孫子,讀書種定作公卿。他年大耋還推子,謾道同年我是兄。
- 公子行青山薄薄漏春風,日暮鳴鞭柳影中。回望玉樓人不見,酒旗深處勒花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