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釋
全唐詩:卷344
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(jīng)問答
問:《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(jīng)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(jīng)的作者是韓愈
問: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(jīng)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(jīng)是唐代的作品
問: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(jīng)是什么體裁?
答:七絕
問:曲江山水聞來久,恐不知名訪倍難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曲江山水聞來久,恐不知名訪倍難 出自 唐代韓愈的《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(jīng)》
問:曲江山水聞來久,恐不知名訪倍難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曲江山水聞來久,恐不知名訪倍難 的下一句是 愿借圖經(jīng)將入界,每逢佳處便開看。
問:出自韓愈的名句有哪些?
答:韓愈名句大全
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(jīng)賞析
作者:謝健朝
唐代文學(xué)家韓愈,大歷年間(公元766—779年),其長兄韓會被貶韶州刺史,韓愈隨兄南下,那時,他才十歲。兩年后,其兄病故,韓愈隨嫂鄭氏返河南。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,關(guān)中地區(qū)大旱失收,民不聊生,其時,唐德宗不準(zhǔn)減免租稅,身為監(jiān)察御吏的韓愈即上疏為民請命。因措詞激烈,觸怒皇帝,結(jié)果被貶連州為陽山縣令。韓愈重來粵北,入境先問俗——向張公使君借閱《韶州圖經(jīng)》(早期地方志書),即興作詩云:
曲江山水聞來久,恐未知名訪信難。
愿借圖經(jīng)將入界,亦逢佳處便開看。
可見,韓愈欲先知地方疆域沿革、民俗風(fēng)物、山川地貌等情況,以便日后盡“守土者之責(zé)”。韓愈在陽山有惠政,但史籍無詳細記載,只說他“有愛在民”,“民生子且字其姓”。
今陽山縣城尚存他當(dāng)年垂釣之處所,稱“韓文公釣魚臺”,北面山崖石壁上有他的題字,叫“賢令山”。這也許是“有愛在民”的根據(jù)和后人對他敬仰的佐證吧?他在陽山很注重地方史志,常常把志乘作為教科書,故有“韓愈過嶺,先借《韶州圖經(jīng)》”的佳話。他重來粵北多遺篇,有《燕喜亭記》、 《宿龍宮灘詩》、《貞女峽》、 《游同官峽》、 《別知賦》、 《送區(qū)冊序》、 《衙齋有懷》和《湟水答張十一功曹》等。 (載1986.12.20《韶關(guān)報》)
- 鶴林吳尚書挽詩二首魁孽奸時論,詞臣格詔除。承明俄罷直,光范肯馳書。東土淹靈運,南州哭仲舒。平季丞弼望,只此閟高墟。
- 初到洛中懷三十余年西復(fù)東,勞生薄宦等飛蓬。所存舊業(yè)惟清白,不負(fù)明君有樸忠。早避喧煩真得策,未逢危辱好收功。太平角處農(nóng)桑滿,贏取閭閻鶴發(fā)翁。
- 頌古四首普請開田力已齊,紛紛帶水又拖泥。展開兩手人休問,昨夜三更月落西。
- 菩薩蠻筇枝探得梅開了。青鞋漸踏江頭草。日日作東風(fēng)。海棠相次紅。離多良會少。此計應(yīng)須早。莫待作行人。卻將愁送春。
- 水龍吟 次韻題涌金飛雪畫扇蒼寒收盡紅塵,四山一色俄驚曉。樓臺宮闕,冰壺影里,瑩然清悄。獨有游人,畫船青蓋,笙歌猶繞。遍園林松竹,光渾□□,人住處,皆蓬島。羅扇畫來輕小。乍時人、見多驚倒。誰留古本,到今付與,良工涂掃。夏日攜時,且揮且玩,暑都消了。更詞人親筆題題,這風(fēng)景,古猶少。
- 東歸留別幕中同舍相從樂復(fù)樂,別離良獨難。傳觴秉明燭,起舞清夜闌。一醉何足辭,百年能幾歡。后會渺何許,相思江月寒。
- 雜詩四首小德有為因有累,至神無用故無功。須知廣大精微處,不在存亡得失中。
- 題畫卷五首春陰十日溪頭暗,夜半西風(fēng)雨腳收。但覺奔霆吼空谷,遙知萬壑正爭流。
- 東坡居士過龍光,求大竹作肩輿,得兩竿。南斫得龍光竹兩竿,持歸嶺北萬人看。竹中一滴曹溪水,漲起西江十八灘。
- 踏莎行 元夕綽約衣裳,凄迷香麝,華燈素面光交射。天公倍放月嬋娟,人間解與春游冶。烏鵲無聲,魚龍不夜,九衢忙殺閑車馬。歸來落月掛西窗,鄰雞四起蘭釭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