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梅堯臣《文惠師贈新筍》:
劉累死,龍不馴。
世間士,不識真。
有真物,實去人。
或在山,亦隱鱗。
或多孫,出水濱。
奮雷轟轟萬里春,厚土坼裂窮蟄振。
牙甲戢戢不可數(shù),劃掘誰怕天公嗔。
煮之桉酒美如玉,甘脆入齒饞流津。
荊吳易得梁宋少,二年不食思無因。
豈意今朝忽有遺,不忍獨饗呼吾鄰。
注釋參考
荊吳
(1). 春秋 時的 楚國 與 吳國 ,后泛指 長江 中下游地區(qū)。 漢 司馬相如 《上林賦》:“ 荊 吳 鄭 衛(wèi) 之聲,《韶》《濩》《武》《象》之樂。” 晉 陸機(jī) 《辯亡論上》:“﹝ 孫權(quán) ﹞謀無遺諝,舉不失策,故遂割據(jù)山川,跨制 荊 吳 ,而與天下爭衡矣?!?唐 李群玉 《洞庭驛樓雪夜宴集》詩:“目窮 衡 巫 表,興盡 荊 吳 秋。”
(2). 漢 初封建的九個同姓諸侯國之一。《漢書·諸侯王表》:“東帶 江 湖 ,薄 會稽 ,為 荊吳 ?!?顏師古 注:“ 文穎 曰:‘即今 吳 也。 高帝 六年為 荊國 ,十年更名 吳 ?!?荊吳 ,同是一國也?!?/p>
不食
(1).不吃。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:“吾嘗終日不食?!薄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疤笈皇?。”
(2).指不食之地。 唐 柳宗元 《連州司馬凌君權(quán)厝志》:“是州之南,有大岡不食,吾甚樂焉,子其以是葬吾。”詳“ 不食之地 ”。
無因
(1).無所憑借;沒有機(jī)緣。《楚辭·遠(yuǎn)游》:“質(zhì)菲薄而無因兮,焉託乘而上浮?” 南朝 宋 謝惠連 《雪賦》:“怨年歲之易暮,傷后會之無因。” 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續(xù)集·金剛經(jīng)鳩異》:“夢至荒野,遇大河,欲渡無因?!?清 吳偉業(yè) 《梅花庵同林若撫話雨聯(lián)句》:“有待聞乾鵲,無因見皎蟾?!?/p>
(2).無故,無端。 漢 鄒陽 《獄中上書自明》:“臣聞明月之珠,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路,眾莫不按劍相眄者,何則?無因而至前也?!薄妒勒f新語·雅量》“ 宣武 與 簡文 太宰共載” 劉孝標(biāo)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鸞 《續(xù)晉陽秋》:“﹝帝﹞雅有局鎮(zhèn)。嘗與 桓溫 、太宰 武陵王 晞 同乘,至板橋, 溫 密勑令無因鳴角鼓譟,部伍并驚馳……帝舉止自若。” 唐 王昌齡 《送韋十二兵曹》詩:“對坐論歲暮,絃悲豈無因?!?/p>
(3).猶無須。 唐 元稹 《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》:“人欺翻省事,官冷易藏威。但擬馴鷗鳥,無因用弩機(jī)?!?唐 羅虬 《比紅兒》詩:“輕小休夸似燕身,生來占斷紫宮春。 漢 皇若遇 紅兒 貌,掌上無因著別人?!?/p>
梅堯臣名句,文惠師贈新筍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