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春迎夏未聞雷,日日斜風細雨來
出自宋代范成大《初夏三絕呈游子明、王仲顯其》:
送春迎夏未聞雷,日日斜風細雨來。
不是故人能裹飯,柴門雖設為誰開?
注釋參考
送春
(1).送別春天。 唐 白居易 《送春歸》詩:“杜鵑花落子規(guī)啼,送春何處 西江 西?!?清 周亮工 《白櫻桃》詩之二:“嶺外麥英雪是膚,送春新脫紫霞襦。” 清 龔自珍 《西郊落花歌》:“先生探春人不覺,先生送春人又嗤?!?/p>
(2).舊時立春日的一種風俗。 胡樸安 《中華全國風俗志·山東·惠民縣之歲時》:“立春日,官吏各執(zhí)彩仗……制小春牛遍送搢紳家,謂之送春。”
迎夏
(1).古代祭禮之一。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、五色之赤相配應,故于立夏日,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 赤帝 ,迎接夏季到來?!抖Y記·月令》:“立夏之日,天子親帥三公、九卿、大夫以迎夏於南郊?!?鄭玄 注:“迎夏,祭 赤帝 赤熛怒 於南郊之兆也。” 南朝 梁 劉孝威 《行幸甘泉宮歌》:“ 漢 家迎夏畢,避暑 甘泉宮 。” 唐 劉禹錫 《翠微寺有感》詩:“朱旗迎夏畢,涼軒避暑來。”
(2).指每逢夏日。 漢 張衡 《應閑》:“夫玄龍,迎夏則凌云而奮鱗,樂時也;涉冬則淈泥而潛蟠,避害也。”
聞雷
《三國志·蜀志·先主傳》:“是時 曹公 從容謂 先主 曰:‘今天下英雄,惟使君與 操 耳。 本初 之徒,不足數也。’ 先主 方食,失匕箸。” 裴松之 注引《華陽國志》:“于時正當雷震, 備 因謂 操 曰:‘圣人云“迅雷風烈必變”,良有以也。一震之威,乃可至於此也!’”后因以“聞雷”謂借他事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一回:“勉從虎穴暫趨身,説破英雄驚sha{1-1}人。巧借聞雷來掩飾,隨機應變信如神?!?/p>
日日
日日 (rìrì) 天天 everyday 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?!濉?林覺民《與妻書》 一天一天地 day after day;day by day 淫侈之俗日日以長。——賈誼《論積貯疏》斜風細雨
細密的小雨隨風斜落。 唐 張志和 《漁父》詞之一:“青箬笠,緑蓑衣,斜風細雨不須歸?!?/p>成語解釋斜風:旁側吹來的小風;細雨:小雨。形容小的風雨。斜風細雨出處唐·張志和《漁父》:“青箬笠,綠蓑衣,斜風細雨不須歸。”使用例句江上撐開一葉舟,竿頭收起釣魚鉤,箬笠蓑衣隨意有,
范成大名句,初夏三絕呈游子明、王仲顯其名句。注釋由系統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