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
西風(fēng)千里,送我今夜岳陽樓。
日落君山云氣,春到沅湘草木,遠思渺難收。
徙倚欄桿久,缺月掛簾鉤。
雄三楚,吞七澤,隘九州。
人間好處,何處更似此樓頭。
欲吊沈累無所,但有漁兒樵子,哀此寫離憂。
回首叫虞舜,杜若滿芳洲。
翻譯和注釋
譯文
疲倦于湖海飄泊的生活,離開江陵乘舟沿江東歸。西風(fēng)正盛,一日千里一般,今夜把我送到岳陽樓。那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,四周縈繞,沅水、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,呈現(xiàn)出一片蔥綠的春色,思緒翻騰,頗難平靜。獨自倚欄凝思,天上的月亮好似簾鉤。
三楚、七澤、九州雄偉險要。人間美景,哪里比得上岳陽樓上所見呢?想祭奠屈原而不得,只能借登山臨水,效漁兒樵子,抒發(fā)離憂之情?;剡^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,只見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。
注釋
水調(diào)歌頭:詞牌名,又名“元會曲”“臺城游”“凱歌”“江南好”“花犯念奴”等。雙調(diào)九十五字,平韻(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)。
徙倚:猶低回,有留連不舍的意思。
簾鉤:門窗上掛簾子所用的鉤子,
三楚:指西楚、東楚、南楚,包括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江蘇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七澤:古來相傳楚地有七澤(七個大湖泊)。
九州:指整個中國。
沉累(lěi):指屈原。
虞舜:上古的一位帝王,相傳南巡時死于蒼梧之野,葬在九嶷山下(在今湖南寧遠縣)。
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問答
問:《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》的作者是誰?
答: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的作者是張孝祥
問: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是宋代的作品
問: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是什么體裁?
答:詞
問:湖海倦游客,江漢有歸舟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湖海倦游客,江漢有歸舟 出自 宋代張孝祥的《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》
問:湖海倦游客,江漢有歸舟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湖海倦游客,江漢有歸舟 的下一句是 西風(fēng)千里,送我今夜岳陽樓。
問:出自張孝祥的名句有哪些?
答:張孝祥名句大全
水調(diào)歌頭·過岳陽樓作賞析
張孝祥平生多次經(jīng)過岳陽樓。根據(jù)詞中的行向與時節(jié),此首應(yīng)作于公元1169年暮春(史料記載為乾道五年三月下旬)。是年,孝祥請祠侍親獲準(zhǔn)后,離開荊州(今湖北江陵),乘舟沿江東歸。當(dāng)時曾寫《喜歸作》詩:“湖海扁舟去,江淮到處家。”歸途中,阻風(fēng)石首,滯留三日。同行諸公都填了詞,他亦用其韻作《浣溪沙》詞,有“擬看岳陽樓上月,不禁石首岸頭風(fēng)”云云。這些都與此詞的內(nèi)容相吻合。
詞的上闋描寫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上,波光粼粼;湖中群山暮靄云霧,四周縈繞;沅水、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,呈現(xiàn)出一片蔥綠的春色;夜幕初上,一彎殘月如簾鉤掛天際。開頭“湖海”二句,從自身落筆。橫空而起,抒發(fā)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,倦游,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。他曾在《請說歸休好》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復(fù)雜心情:“請說歸休好,從今自在閑?!庇终f:“田間四時景,何處不開顏?”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,貫穿全篇,使這首境界闊大、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郁的格調(diào)?!拔黠L(fēng)千里,送我今夜岳陽樓?!背猩弦鈱懡?jīng)過長途的江面飄蕩,終于來到了游覽勝地岳陽樓上?!叭章洹比?,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:蔚藍的天空,萬里無云,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,波光粼粼;沅水、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,呈現(xiàn)出一片蔥綠的春色,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,四周縈繞。這些自然景色,引起詞人內(nèi)心的深長感觸,思緒翻騰,頗難平靜?!巴揭袡诟删谩倍洌瑥陌淼皆乱沟臅r空轉(zhuǎn)換,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,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。
詞的下闋作者憑吊屈原,感其身處濁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;抒發(fā)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;表達了對清明政治的期盼。換頭“雄三楚”三句,承接上意而掉轉(zhuǎn)筆鋒,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,跌宕飛動?!叭?,戰(zhàn)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,有西楚、東楚、南楚之稱,后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?!捌邼伞笔欠褐赋氐囊恍┖伞!鞍胖荨笔钦f居國內(nèi)險要之處?!叭碎g”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(fā)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,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?!坝醭晾蹮o所”三句,進一層抒發(fā)憑吊屈原的深切情意。愛國詩人屈原執(zhí)著追求“舉賢才而授能”的進步政治理想,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(tǒng)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,長期流放,后自沉于汨羅江?!俺晾邸保盖料?,亦曰“湘累”。無罪被迫而死曰“累”。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斗爭精神,有著心心相印的關(guān)系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,但登山臨水,有漁兒樵子,與同哀屈原而訴其“離憂”之情。《史記·屈原列傳》云:“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,讒諂之蔽明也,邪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,故憂愁幽思而作《離騷》。離騷者,猶離憂也?!痹~中“離憂”二字,包含有如許內(nèi)容。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,也將漁樵于江中沙洲之上,內(nèi)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。寫離憂,正是抒寫這種郁結(jié)心中的不平情緒,結(jié)筆全用杜甫《同諸公登慈恩寺塔》“回首叫虞舜”句和《離騷》辭語,抒發(fā)滿腹的牢愁憂憤和凄涼之怨。以景結(jié)情,韻致有余。
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,語悲切。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,下片抒發(fā)吊古傷今的情懷。吊古是明寫,傷感則見于言外。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,而是從眼前“日落君山”的景物鋪寫,聯(lián)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(zhì),勾引起敬吊之情?!鞍Т藢戨x憂”,表現(xiàn)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,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(shù)感染。
- 丑奴兒香梅開后風(fēng)傳信,繡戶先知。霧濕羅衣。冷艷須攀最遠枝。高歌羌管吹遙夜,看即分披。已恨來遲。不見娉婷帶雪時。
- 主山湖圍二渡主山渡頭成久立,長年傲客呼從疾。撐舟來前僅如掌,溯波卻下幾百尺。湖圍橋壞新有船,眾壑奔流會一川。嗟我胡為數(shù)此險,爭似飯余牛背眠。
- 漁父詞遠水無涯山有鄰,相看歲晚更情親。笛里月,酒中身,舉頭無我一般人。
- 二色芙蓉花拒霜一樹碧叢叢,兩色花開迥不同。疑是酒邊西子在,半醒半醉立西風(fēng)。
- 臨江仙草腳青回細膩,柳梢綠轉(zhuǎn)條苗。舊游重到合魂銷。棹橫春水渡,人憑赤闌橋。歸夢有時曾見,新愁未肯相饒。酒香紅被夜迢迢。莫交無用月,來照可憐宵。
- 漁家傲(太后慶八十,詔書到,再和孔純老)老老恩波今及老。詔書前日新頒到。視膳慈寧先嗜好。隆孝道。慕逾五十前王少。想見天顏溫色笑。東朝上壽稱觴了。易俗功深神且妙。來窈窕。德齊任姒消驕傲。
- 早發(fā)龍沮館舟中寄東海徐司倉鄭司戶沙禽相呼曙色分,漁浦鳴桹十里聞。正當(dāng)秋風(fēng)渡楚水,況值遠道傷離群。津頭卻望后湖岸,別處已隔東山云。停艫目送北歸翼,惜無瑤華持寄君。
- 別離丈夫非無淚,不灑離別間。杖劍對尊酒,恥為游子顏。蝮蛇一螫手,壯士即解腕。所志在功名,離別何足嘆。
- 百一詩 二十三山風(fēng)寒折骨。目面盡生瘡。
- 頌古一百首隔水何人歌竹枝,動人情思極幽微。夜深轉(zhuǎn)入單入調(diào),月郎風(fēng)高聽者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