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
山色誰題,樓前有雁斜書。
東風緊送斜陽下,弄舊寒、晚酒醒馀。
自銷凝,能幾花前,頓老相如。
傷春不在高樓上,在燈前敧枕,雨外熏爐。
怕艤游船,臨流可奈清臞。
飛紅若到西湖底,攪翠瀾、總是愁魚。
莫重來,吹盡香綿,淚滿平蕪。
翻譯和注釋
譯文
一叢叢修長的青蔥翠竹,宛如盛妝的少女凝神久久地站立。我穿過竹林來到樓前,把馬匹拴在樓前的柳樹。登上高樓憑欄遠望,清澈的湖水仿佛一幅美麗的畫圖。這濃墨淡彩不知出自哪家的手筆,樓前斜行飛翔的大雁,就好象畫面上題款的楷書。東風凄凄,仿佛在緊催送夕陽西下,陣陣晚風滲透著涼意,將我們的酒意吹醒消除。我獨自一 個人在哀傷感嘆,在花前觀賞留連還能有多少機會呢,想到我的衰老竟然是這樣的迅速。
更令我傷心的時候,并不是在高樓上登臨極目遠眺,而是在燈前斜倚繡枕,旁邊放著熏香銅爐,獨自聽聆著窗外的雨聲瀟瀟。我害怕游船停泊在堤岸邊,怕在清波中看見自已的清瘦的面目。怎能忍受我的辛酸凄楚?飄飛的落花若是飛到西湖的波底,就連水中的魚兒也會感到憂傷愁若,攪得翠波翻覆。千萬不要再到這里來,因為那時無情的春風會把柳絮吹得滿天飄舞,點點楊花點點楊花像人的傷心的眼淚一樣落滿平蕪。
注釋
高陽臺:詞牌名,又名《慶春澤》。雙調(diào)一百字,平韻格。
豐樂樓:宋代西湖名勝之一。周密《武林舊事》卷五“湖山勝概”:“豐樂樓,舊為眾樂亭,又改聳翠樓,政和(北宋徽宗年號,1111-1118年)中改今名。淳祐(南宋理宗年號,1241-1252年)間,趙京尹與籌重建,宏麗為湖山冠……吳夢窗曾大書所賦《鶯啼序》于壁,一時為人傳誦?!?br />分韻:一種和詩、和詞的方式,數(shù)人共賦一題,選定某些字為韻,用抓鬮或指定的辦法分每人韻字,然后依韻而作。吳文英分得“如”字,詞中除一定要用“哪”為韻腳字外,其余韻腳均須與“如”同韻(魚韻)。
凝妝:盛妝,濃妝。王昌齡《閨怨》詩:“閨中少婦不知愁,春日凝妝上翠樓?!?br />憑闌:倚靠欄桿。
題:題詩。
醒馀:指醒酒后。
相如: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,所作有《子虛》、《上林》、《大人》、《長門》等賦。此處作者自指。
艤(yǐ):停船靠岸。
清臞(qú):即“清癯”,清瘦。
香綿:指柳絮。
平蕪:平遠的草地。歐陽修《踏莎行》詞:“平蕪盡處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?!?/p>
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問答
問:《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》的作者是誰?
答: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的作者是吳文英
問: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是宋代的作品
問: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是什么體裁?
答:詞
問:修竹凝妝,垂楊駐馬,憑闌淺畫成圖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修竹凝妝,垂楊駐馬,憑闌淺畫成圖 出自 宋代吳文英的《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》
問:修竹凝妝,垂楊駐馬,憑闌淺畫成圖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修竹凝妝,垂楊駐馬,憑闌淺畫成圖 的下一句是 山色誰題,樓前有雁斜書。
問:出自吳文英的名句有哪些?
答:吳文英名句大全
高陽臺(豐樂樓分韻得如字)賞析
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故地重游,將身世之嘆融進景色描寫中,厚實沉重。上闋寫景。樓前景色如畫,由“東風緊送斜陽”逼出“頓老相如”。詞人煉意煉句,用心精細。下闋第一句“傷春不在高樓上”,將憶舊傷別之情托出,跌宕起伏。“怕艤游船”句,實“怕”在水中見到自己清瘦的倒影!“飛紅”三句傷春。“吹盡”、“淚滿”一聯(lián)凄涼蕭瑟,觸動詞人無限哀情。這哀情,不僅是個人的,也是家國的。
起首“修竹凝妝,垂楊駐馬,憑闌淺畫成圖。”三句寫豐樂樓內(nèi)外所見景色,由酒樓邊的修竹,寫到樓下的垂楊,再寫登樓遠眺,湖光山色如詩如畫。這三句,如楊鐵夫在《吳夢窗詞箋釋》中所分析,“‘凝妝’,遠見;‘駐馬’則是從近處觀察;‘憑闌’,已登樓。層次井然。”“山色誰題?樓前有雁斜書”二句緊承第三句。憑闌一望,展現(xiàn)在眼底的湖山既宛如天開圖畫;而天際適有雁陣掠過。又恰似這幅畫圖上題寫的詩句。到此,寫足瞭望中所見之美景,也點出了分韻題之事。接下去,作者跳過了鋪敘宴飲盡醉的一般寫法在“東風緊送斜陽上,弄舊寒、晚酒醒馀”兩句中,所寫的已是酒醒之后。句中以“東風”點明季節(jié),以“斜陽下”點明時間。其“舊寒”二字則暗示此次是舊地重游,從而引出過拍“自消凝,能幾花前,頓老相如”三句。這時,酒已醒,日已暮,晚風送寒,一天的歡會已是場終人散。詞人撫今思昔,樓猶是舊樓,景猶是故景,春花依然如前,而看花之人已老。其悵惘之情,近似蘇軾《東闌梨花》詩所寫的“惆悵東闌一株雪,人生看得幾清明”。這里,巧用“頓”老,以見歲月流逝之疾和人事變化之速。
下片換頭三句,既緊承上片最后已流露出的花前“傷春”之感,而又把詞意推開,另辟新境,可以說既達到了“藉斷絲連”、又達到了“異軍突起”的要求。上片,句句不離豐樂樓;下片卻一開頭就以“不在高樓上”五字撇開此樓,而把“傷春”之地由“樓上”自然而然地轉(zhuǎn)移到“燈前”、“雨外”??墒?,詞筆剛轉(zhuǎn)換,隨即又推開。下面“怕艤游船,臨流可奈清琱”兩句,又把想象跳躍到游湖與“臨流”。句中的“清琱二字是回應(yīng)上片”頓老相如“句。接著,詞人臨湖展開想象,在”飛紅若到西湖底,攪翠闌、總是愁魚“兩句中,在空間上把詞思由湖面深入到”湖底“,并推已及物。寄情于景,想象湖底的游魚也會為花落春去而頓生憂愁。結(jié)拍”莫重來,吹盡香綿,淚滿平蕪“三句,更把詞思在時間上由現(xiàn)在跳越到未來,想象此次重來故地,點點落紅已令人百感交集,異日重來,也許柳綿也將吹盡。那時如果只見一片平蕪,就更令人難以為懷了。
吳文英生活于南宋末期,國勢垂危,因而他后期的詞句常為感時哀世之作。這首詞寫于酒樓會飲、即席分韻的場合,而詞人竟悲從中來,從而以咽抑凝回的詞語表達了這種深切的感慨。其所觸發(fā)的花前“傷春”之情,近似杜甫在一首《登樓》詩中所說的“花近高樓傷客心,萬方多難此登臨”。詞中的“斜陽下”、“飛紅”、“吹盡香綿”,都不僅是描寫景物,而是因物興悲,托景寄意,所寄托的正是對當時暗淡衰落的國運的無限憂思。正因詞人作此詞之時,萬念潮生,憂思叢集,因而其詞情也是感觸多端、百轉(zhuǎn)千回的,其詞筆就也是跳動變換、忽彼忽此的。詞中既有空間的跳躍,也有時間的跳躍,特別是下片,步步換景,句句轉(zhuǎn)意,每轉(zhuǎn)愈深。但是,盡管詞句的跳動大,轉(zhuǎn)換多,而整首詞又是渾然一體,脈絡(luò)分明的。夢窗詞的主要風格特征是深曲麗密,屬于質(zhì)實一派;而其成功之作又往往于密中見疏,實中見虛,重而不滯。這首詞就是在麗密厚重中仍自具有空靈回蕩之美的佳作。
- 水調(diào)歌頭(壽林府判)別駕映旋軫,父老繞稱觥。西風底事于役,造物豈無情。知道神生崧岳,大庾嶺邊和氣,未足助歡聲。小試活人手,詳讞命公行。贛灘石,青原雨,快閣晴。西江一帶風物,盡把祝長生。福與此江無盡,壽與此江俱遠,名與此江清。江水直到海,公亦上蓬瀛。
- 和高簿不憚驅(qū)馳半驛間,勸耕聊復到禪關(guān)。耳根暗瀉潺潺水,眼界橫陳疊疊山。已喜新來春事好,還嗟老去世涂艱。洪崖幸爾心相契,此后何妨數(shù)往還。
- 感秋南山射虎漫豪雄,投老還鄉(xiāng)一禿翁。世味掃除和蠟盡,生涯零落并錐空。秋驚蠹葉凋殘綠,病著衰顏失舊紅。笠澤松陵家世事,一竿惟是待西風。
- 頌德上賈常侍邊臣說使朝天子,發(fā)語轟然激夏雷。高節(jié)羽書期獨傳,分符絳郡滯長材。啁啾鳥恐鷹鹯起,流散人歸父母來。自顧此身無所立,恭談祖德朵頤開。
- 偈頌七十二首南山云起北山云,上界鐘聲下界聞。遙望眾僧行道處,天香桂子落紛紛。
- 山中吟疎拙本天性,束書歸舊林。世人皆失笑,泉石自知心。山柿紅猶澀,池魚靜亦沉。於中觀物意,吾道樂彌深。
- 園中對酒作傴僂衰翁雪滿顛,愛花耽酒似當年。雖無錦障七十里,也有青銅三百錢。數(shù)掩竹籬分小徑,一泓沙井貯寒泉。栽紅接白株株活,坐擁春工太半權(quán)。
- 送鄭巨及第后歸覲多才白華子,初擅桂枝名。嘉慶送歸客,新秋帶雨行。離人背水去,喜鵲近家迎。別贈難為此,衰年畏后生。
- 和景仁瓊林席上偶成念昔瓊林賜宴歸,彩衣綠綬正相宜。將雛雖復慰心喜,負米翻成觸目悲。殿角花猶紅勝火,樽前發(fā)自白如絲。桂林衰朽何須恨,幸有新枝續(xù)舊枝。
- 蝶戀花·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標簽:春節(jié)誰向椒盤簪彩勝?整整韶華,爭上春風鬢。往日不堪重記省,為花長把新春恨。春未來時先借問。晚恨開遲,早又飄零近。今歲花期消息定,只愁風雨無憑準。
- 橫陳屹立相疊重,置力尤在水廟東——— 陸游十二月十一日視筑堤
- 坐看蓉池波皺。——— 張榘絳都春
- 誰又青冥鉞,吾方白接——— 方岳唐律十首
- 鏗訇揭調(diào)初驚人,幽咽細聲還感神——— 吳融贈李長史歌
- 扣頭剝啄到吾廬,覺我論才有不如——— 王炎再和前韻三首
- 正念交情舊,忽來詩卷新——— 陳文蔚葉茂卿寄詩卷賦此以謝之
- 初約看花花已盡,重新邀客客應(yīng)歡——— 梅堯臣依韻和公儀龍圖招諸公觀舞及畫三首
- 江曲花開惱醉翁,經(jīng)旬出飲獨床空——— 李復胡義修推官再招彥桓與予同游龍泉寺
- 雙鬟嬉戲我庭除,爭挽新花比繡襦。——— 王安石仲元女孫
- 但一觴一詠,放懷開闊——— 李昴英滿江紅(和劉朔齋節(jié)亭韻)
- 4時空逃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