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釋
全唐詩:卷570-3
放魚問答
問:《放魚》的作者是誰?
答:放魚的作者是李群玉
問:放魚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放魚是唐代的作品
問:早覓為龍去,江湖莫漫游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早覓為龍去,江湖莫漫游 出自 唐代李群玉的《放魚》
問:早覓為龍去,江湖莫漫游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早覓為龍去,江湖莫漫游 的下一句是 須知香餌下,觸口是铦鉤。
問:出自李群玉的名句有哪些?
答:李群玉名句大全
放魚賞析
這首詩,題材獨特,角度新穎。作者既入乎其內(nèi),深入地體察了魚的習性、情態(tài)和生活環(huán)境,作了準確而非泛泛的描寫;又出乎其外,由尺寸之魚聯(lián)想到廣闊的社會人生,言在此而意在彼,讓讀者受到詩中寓意的暗示和啟發(fā)。這首詩從題目上看,是寫詩人在將魚放生時對魚的囑咐,全詩以呼告式結撰成章?!霸缫挒辇埲ァ保婚_始就運用了一個和魚有關的典故,妙合自然?!端?jīng)注·河水》:“鳣鯉出鞏穴,三月則上度龍門,得度者為龍,否則點額而還?!痹谖覈糯挥诶寺实纳裨拏髡f中,龍是一種有鱗有須、能興風作浪的神奇動物,因此,為龍或化龍歷來就象征著飛黃騰達。但詩人運用這一典故卻另有新意,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魚尋覓到一個廣闊自由的沒有機心的世界。一個“早”字,更顯示詩人企望之殷切。接著以“江湖莫漫游”句,須承而下?!奥巍北臼菫轸~所獨有的生活習性,但在這里,“莫漫游”和“早覓”的矛盾逆折,卻又讓讀者產(chǎn)生強烈的懸念:為什么希望魚兒要早覓為龍,又勸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?這就自然無跡地引發(fā)了下文:“須知香餌下,觸口是铦鉤!”“香餌”與“铦鉤”也都是和魚的生活與命運緊密相關的事物。這兩句詩一氣奔注,分外醒人耳目。铦,是鋒利之意,“铦鉤”與“香餌”相對成文又對比尖銳,那觸目驚心的形象可以激發(fā)人們許多聯(lián)想,“須知”使詩人告誡的聲態(tài)更加懇切動人,而“觸口”則更描摹出那環(huán)生的險要,傳神地表現(xiàn)出詩人對魚的憐惜、耽心的情態(tài)。寥寥二十字,處處圍繞著題目“放魚”來寫,用語看似平易,運筆卻十分靈動而巧妙。
“寄托”是詠物詩的靈魂。這詩抒寫的是放魚入水的題材,但它又不止于寫放魚入水。詩人的目光絕沒有停留在題材的表面,而是在具體的特定事物的描繪中,寄寓自己對生活的某種體驗和認識,使讀者從所寫之物,聯(lián)想到它內(nèi)蘊的所寄之意。這首《放魚》寄意深遠。其特色一是小中見大地展開,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。寫的是具體的尺寸之魚,卻由魚而社會而人生,抒發(fā)了封建社會中善良的人們對于險惡的社會生活的一種普遍感受。所詠嘆的是“放魚”這一尋常事物”這一尋常事物,但詩人卻手揮五弦,目送飛鴻,因而音流弦外,余響無窮,使人不禁聯(lián)想到詩人自己和許多正直的人們的遭際而深感同情。正如陶明濬《說詩札記》所指出的:“詠物之作,非專求用典也,必求其婉言而諷,小中見大,因此及彼,生人妙語,乃為上乘也?!贝嗽娍芍^得其旨。
蘇東坡說:“作詩必此詩,定知非詩人。”何況是詠物詩。這首《放魚》狀物形象,含蘊深遠,花蕾雖小卻香氣襲人,堪稱詠物詩中的佳作。
?。ɡ钤澹?/div>
- 初赴期集輕寒著背雨凄凄,九陌無塵未有泥。還是平時舊滋味,慢垂鞭袖過街西。
- 頌古十九首是風是旙君莫疑,百草叢中信步歸。王道太平無忌諱,戲蝶流鶯繞樹飛。
- 中伏日省中當直火云烘赫臨中伏,青鎖深嚴直右曹。吏散階庭時縱步,詩成幾案獨揮毫。相烏影轉(zhuǎn)風微起,仙掌陰斜日漸高。何處賜冰和郢酒,誰人割炙動鸞刀。紫泥封詔防稽緩,寒水浮瓜散郁陶。丞相憂邊稀出沐,延英三刻豈知勞。
- 比聞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嘗于江南…贈陳侍御昔聞紅桂枝,獨秀龍門側。越叟遺數(shù)株,周人未嘗識。平生愛此樹,攀玩無由得。君子知我心,因之為羽翼。豈煩嘉客譽,且就清陰息。來自天姥岑,長疑翠嵐色。芬芳世所絕,偃蹇枝漸直。瓊葉潤不凋,珠英粲如織。猶疑翡翠宿,想待鹓雛食。寧止暫淹留,終當更封植。
- 古塞曲邊烽印久不息,印戍鼓何鼟印鼟。五月無青草,滂沱流斷冰。胡兒昧形勝,漢騎恣憑陵。出號朔風起,受降沙壘崩。樓煩已納款,天意口威稜。歸佩印侯印,喧然世所稱。
- 過七里瀨懷古七里灘頭訪了陵,水光山色見生平。欲為臣子定出處,知與君王分重輕。一介草芭真自負,三公軒冕未為榮。我來想像高風在,釣石巖前煙浪生。
- 竹溪和予喜大淵至二詩復疊前韻力綿恩重老難任,篋有龍綃橐有金。猶記席前曾見問,安知澤畔自行吟。吾聞正始聲初吐,子有元和腳可尋。今大宗師惟閣老,蟬嘶未必不知音。
-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行路難,有何難。不見陶淵明,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彼此丈夫,莫受人瞞。
- 益昌書懷熙寧使者今何在,元佑師臣去不歸。獨對江山舒望眼,悠然天際見云飛。
- 曹景宗快馬如龍度埒塵,射麞放飲藉汀蘋。鼻頭出火風生耳,寧愿揚州作貴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