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釋
十六七歲的小姐在后花園內(nèi),見到兩只蝴蝶結(jié)伴兒嬉戲,互相追隨。她肩靠著粉墻,不住用手抹淚。吩咐丫鬟:把它們趕走,到別處兒去飛。
清江引·詠所見問答
問:《清江引·詠所見》的作者是誰?
答:清江引·詠所見的作者是佚名
問:清江引·詠所見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清江引·詠所見是元代的作品
問:后園中姐兒十六七,見一雙胡蝶戲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后園中姐兒十六七,見一雙胡蝶戲 出自 元代佚名的《清江引·詠所見》
問:后園中姐兒十六七,見一雙胡蝶戲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后園中姐兒十六七,見一雙胡蝶戲 的下一句是 香肩靠粉墻,玉指彈珠淚。
問: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?
答:佚名名句大全
清江引·詠所見賞析
后園里一雙蝴蝶好端端地飛舞嬉戲,卻被小姐吩咐丫鬟予以驅(qū)逐。蝴蝶永遠搞不明白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姐,而讀者對個中緣故卻是一目了然的。所以雖然小令只有短小的五句,仍使人感到清新有味。人們欣賞無名作者新奇大膽的構(gòu)思,欣賞作品柔媚的民歌風調(diào)。
起首兩句是對事件背景的交代,“姐兒十六七”、“一雙胡蝶戲”,純用口語,質(zhì)直無華,帶有典型的小調(diào)風味。三、四句作小姐的特寫。“香肩”、“玉指”、“粉墻”、“珠淚”,在民歌說來已是一種雅化,然而又與文人煉字琢詞的求雅不同,使用的是一些近于套語的習用書面語,類似于說唱文學(xué)中“沉魚落雁,閉月羞花”一等的水平,故仍體現(xiàn)出俚曲“文而不文”的特色。末句則溝通并表出“姐兒”與“胡蝶”兩者的聯(lián)系。五句三層,各層次各自獨立形成一幅畫面,合在一起,卻成了一段情節(jié)有趣、動感十足的小劇。
本篇題稱“詠所見”,當然生活中不至于存在神經(jīng)如此脆弱的女子。但小曲確實讓讀者有所見,且對這位十六七歲“姐兒”在愛情婚姻上不能順遂的遭際產(chǎn)生同情,這正說明了作品新巧構(gòu)思的成功。又全曲五句純用白描,不作半分解釋和評論,這種意在言外的含蓄,也是令人過目難忘的。
利用“一雙胡蝶”來作閨中女子懷春傷情的文章,在散曲中并非僅見。清代曲家潘曾瑩有一首《清江引》:“墻角一枝花弄暝,庭院添凄迥。黃昏深閉門,紅褪燕脂冷。飄來一雙胡蝶影。”把一名未出場的獨居女子的孤犧痛苦,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兩相比較,也可發(fā)現(xiàn)民間散曲與文人散曲,在率意與刻意的祈向上的不同。
- 病中即事十五首炎涼自時態(tài),何乃戰(zhàn)胸中。譴句追韓子,辟碑摹魯公。聞塵非為蟻,是境不因工。要使神明復(fù),毋辭瞑眩攻。
- 題李參政范殿撰大散關(guān)詩后秦關(guān)老月幾虧盈,長照詩人白發(fā)明。一死一生漚起滅,未應(yīng)於此見交情。
- 史記引逸詩得人者興。失人者崩。
- 小雪日戲題絕句甲子徒推小雪天,刺梧猶綠槿花然。融和長養(yǎng)無時歇,卻是炎洲雨露偏。
- 美人倚樓圖檐頭燕子說春寒,蝴蝶悠悠午夢殘。睡起高樓多少恨,天涯小雨怯闌干。
- 登灌口廟東大樓觀緡江雪山我生不識柏梁建章之宮殿,安得峨冠侍游宴;又不及身在滎陽京索間,擐甲橫戈夜酣戰(zhàn)。胸中迫隘思遠游,泝江來倚*山樓。千年雪嶺闌邊出,萬里云濤坐上浮。禹跡茫茫始江漢,疏鑿功當九州半。丈夫生世要如此,齎志空死能無嘆!白發(fā)蕭條吹北風,手持卮酒酹江中。姓名未死終磊磊,要與此江東注海。
- 寒草寒草才變枯,陳根已含綠。始知天地仁,誰道風霜酷。
- 四月雨應(yīng)禱夜半溶深四面遮,云峰推起阿香車。只今隴上夸多麥,誰為丘中賦有麻。喜見綠針初剌水,笑渠青笠趁燒畬。偶然精禱誠非昧,應(yīng)有歡娛田舍家。
- 車軒前添色牡丹一株開二十四枝成兩絕呈諸公牡丹一株開絕倫,二十四枝嬌娥顰。天下唯洛十分春,邵家獨得七八分。
- 次韻幾道玉泉小集時公藻以病仆以沿檄不與激水聊充一笑嬉,扁舟西子想當時。應(yīng)憐波底無雙鯉,直恐樽前有鸒斯。笑我獨將愁醞釀,聞君長苦酒禁持。山中異日尋遺事,徒見吾家伯仲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