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明月的清輝照著高樓和盛開的鮮花,街市四通八達。樓上正燈紅酒綠,清唱一曲后,又是一番觥籌交錯。
在這宴會上也有客居北方的南國人,請你不要再唱撩動人鄉(xiāng)思的《鷓鴣曲》了。
注釋
貽:贈給。
九衢:猶言九陌,指都城中的大道。
清歌:清脆的歌聲。
倒:斟酒。
金壺:紋飾華麗的金色酒壺。
鷓鴣:指《鷓鴣曲》。
席上貽歌者問答
問:《席上貽歌者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席上貽歌者的作者是鄭谷
問:席上貽歌者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席上貽歌者是唐代的作品
問:席上貽歌者是什么體裁?
答:七絕
問:花月樓臺近九衢,清歌一曲倒金壺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花月樓臺近九衢,清歌一曲倒金壺 出自 唐代鄭谷的《席上貽歌者》
問:花月樓臺近九衢,清歌一曲倒金壺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花月樓臺近九衢,清歌一曲倒金壺 的下一句是 座中亦有江南客,莫向春風唱鷓鴣。
問:出自鄭谷的名句有哪些?
答:鄭谷名句大全
席上貽歌者賞析
不過,更精彩的還在詩的第二聯(lián)。歌,愈聽愈動情;酒,愈飲愈有興。結果,歌聲更比酒“醉”人。所以三、四兩句不言酒而單寫歌。而且妙在詩人不是對歌者或歌聲進行描繪,也不是直接抒發(fā)對歌聲有怎樣的感受,而是說:“座中亦有江南客,莫向春風唱鷓鴣”。鷓鴣,是指當時流行的《鷓鴣曲》。據(jù)說鷓鴣鷓鴣有“飛必南翥”的特性,其鳴聲象是“行不得也哥哥”。《鷓鴣曲》就“效鷓鴣之聲”的,曲調(diào)哀婉清怨。為這個曲子所寫的詞,也大多抒發(fā)相思別恨的。詩人為什么未聽《鷓鴣》情已怯了呢?這頗使人尋味。盡管詩人在開頭二句極力描繪了春風夜月、花前酒樓的京國之春,從后二句中自稱“江南客”,就可以見出詩人的思鄉(xiāng)之心,早已被歌聲撩動了。如果這位歌者再唱出他久已熟悉的那首“佳人才唱翠眉低”的《鷓鴣曲》,那就難免“游子乍聞征袖濕”,終至不能自已了。因而詩人鄭重其事地向歌者請求莫唱《鷓鴣》了。這充分顯示了歌聲具有使人回腸蕩氣的魅力。詩人把此詩贈給歌者,實際上是意味著聽者(詩人)乃是歌者的知音,表現(xiàn)了詩人在向歌者的演唱藝術獻上一顆敬佩之心;而其中又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(xiāng)的羈旅之情。當然,他也希望歌者能成為這“心聲”的知音。這就使歌者──聽者、聽者──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,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藝術效果。
(趙其鈞)
- 酬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示兼呈夢得(時夢得有疾)七月中氣后,金與火交爭。一聞白雪唱,暑退清風生。碧樹未搖落,寒蟬始悲鳴。夜涼枕簟滑,秋燥衣巾輕。疏受老慵出,劉楨疾未平。何人伴公醉,新月上宮城。
- 宴湖上亭作廣亭蓋小湖,湖亭實清曠。軒窗幽水石,怪異尤難狀。石尊能寒酒,寒水宜初漲。岸曲坐客稀,杯浮上搖漾。遠水入簾幕,淅瀝吹酒舫。欲去未回時,飄飄正堪望。酣興思共醉,促酒更相向。舫去若驚鳧,溶瀛滿湖浪。朝來暮忘返,暮歸獨惆悵。誰肯愛林泉,從吾老湖上。
- 買舟赤闌橋上路,幾度卜歸期。流水無休日,行人有老時。潮來江勢逆,月出海門遲。風順輕舟快,蒲帆盡夜吹。
- 暫歸桂隱雜書四首風院簾垂飐翠旌,茂陰疎轉表新晴。清和自是常年景,有底今番獨撥人。
- 春日郊外標簽:春天城中未省有春光,城外榆槐已半黃。山好更宜余積雪,水生看欲倒垂楊。鶯邊日暖如人語,草際風來作藥香。疑此江頭有佳句,為君尋取卻茫茫。
- 案上梅花南坡玉雪萬花團,舊約東風載酒看。冷落銅瓶一枝亞,今年天女亦酸寒。
- 贈琵琶妓我見鴛鴦飛水上,君還望月苦相思。一雙裙帶同心結,早寄黃鸝孤雁兒。
- 菩薩蠻·眉尖早識愁滋味眉尖早識愁滋味,嬌羞未解論心事。試問憶人不?無言但點頭。 嗔人歸不早,故把金杯惱。醉看舞時腰,還如舊日嬌。
- 嚴武蜀政貪殘豈自全,母心直向死方安。如何三度專方面,不博庭闈一餉歡。
- 送程秀才下第歸蜀鶯遷與鶂退,十載泣岐分。蜀道重來老,巴猿此去聞。曉程侵嶺雪,遠棧入谿云。莫滯趨庭戀,榮親只待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