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端午節(jié)到了,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。詩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,高冠上插著艾蒿。又忙著儲藥、配藥方,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。忙完了這些,已是太陽西斜時分,家人早把酒菜備好,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。
注釋
乙卯:指1195年,宋寧宗慶元元年,作者71歲,在家鄉(xiāng)紹興隱居。重五:因是五月五日,故曰“重五”,即端午節(jié)。因這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,又稱“浴蘭節(jié)”。又因這天少女須佩靈符,替榴花,還稱“女兒節(jié)”
棕包分兩髻:粽子有兩個尖尖的角。古時又稱角黍。危冠:高冠。這是屈原流放江南時所戴的一種帽子。
儲藥:古人把五月視為惡日。
乙卯重五詩問答
問:《乙卯重五詩》的作者是誰?
答:乙卯重五詩的作者是陸游
問:乙卯重五詩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乙卯重五詩是宋代的作品
問: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 出自 宋代陸游的《乙卯重五詩》
問: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 的下一句是 粽包分兩髻,艾束著危冠。
問:出自陸游的名句有哪些?
答:陸游名句大全
乙卯重五詩賞析
這首詩開篇點題,將時間限定在“重五”(五月初五),將地點定格為“山村”。此時此地,無絲竹之亂耳,無案牘之勞形,有的只是節(jié)日的氣氛,有的只是淳樸的民風。更何況,石榴在不知不覺間已經(jīng)盛開了呢!此情此景,怎一個“好”字了得!
“當年萬里覓封侯,匹馬戍梁州”的詩人,今天終于暫時放下了滿腹的憂憤,融入了節(jié)日的歡快氣氛之中。瞧,他先吃了兩角的粽子,再在高冠上插著艾枝。然后又按照依舊俗,又忙著儲藥、配藥方,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。到了晚上,他忙完這些事情,含著微笑喝起酒來了。
從作者對端午這一天的生活的具體描寫中,我們還可以看出至少從南宋開始,端午就有了紀念屈原和衛(wèi)生保健的雙重內(nèi)涵。
念念不忘“王師北定中原日”的陸游,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實現(xiàn),只能像辛棄疾那樣“卻將萬字平戎策,換得東家種樹書”?!叭招蔽崾庐叄恍ο虮P”,在歡樂中暗藏著多少傷感,在閑適中流露出多少無奈??!
這首詩語言質(zhì)樸,融寫景、敘事、抒情于一體,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風光,那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,那字里行間的閑適愜意,浮現(xiàn)在我們眼前,感受在我們胸間。沒有裝飾,所以詩美;沒有做作,所以情真。這,就是詩人所說的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的寫作境界。
- 湖蕩雙橈入天影,野葑綠全交。魚唼垂絲柳,鷗眠折葉茭。行人沿岸曲,落日掛林梢。歸去嚴城隔,僧門尚可敲。
- 三衢道士鄭自得即天慶寮舍種梅疏池小亭扁日高人久已悟空花,養(yǎng)就丹田月月華。方丈有誰來晤語,橫枝相對慮無邪。云開衡岳重回首,雪滿柯山遲到家。乞得歸間來叩戶,摘將青子薦流霞。
- 游永明寺附郭山光峭若煙,倚空樓殿白云巔。孤軒半出青松杪,顥氣疑游碧漢邊。惜別擬留風外燕,傷秋因感雨中蟬。人家掩映藏魚浦,島樹扶疏沒水天。痛飲豈同蓮社客,狂歌聊許竹林賢。忘形且盡尊前樂,休憶樓巖與濟川。
- 歸雁塞門春已暖,連影起蘋風。云夢千行去,瀟湘一夜空。江人休舉網(wǎng),虜將又虛弓。莫失南來伴,衡陽樹即紅。
- 西樓西樓一曲舊笙歌,千古當樓面翠峨。花發(fā)殘香徑雨,月生月落洞庭波。地雄鼓角秋聲壯,天迥闌干夕照多。四百年來逢妙手,要看風物似元和。
- 次韻子才湯泉出浴泉出靈沙氣可蒸,滌除那復數(shù)水清。九陽晞發(fā)塵纓凈,七日煉形仟羽輕。暖沃丹田催進火,陰消神谷助長生。云龍儻借凌空便,徑謁南臺季偉兄。
- 與友觀蘭彭澤當年成菊癖,予今亦欲訂蘭盟。三杯酒向花邊瀉,一首詩從月下賡。
- 一剪梅 述懷贈柳先生一點靈明本寂然。隨通隨感,應(yīng)赴諸緣。頭頭認得這些兒,動也方圓。靜也方圓。日用無私不著邊。清虛消息,此法堪傳。指人頓悟入無為,行也忘言。坐也忘言。
- 緣識玄微達造化,得一不言三。利益眾生原,情迷謾口談。
- 菩薩蠻(張饒縣以一枝梅來,和韻)的白樂南枝橫縣宇。空山無此新花吐。手種幾多梅。迎霜今已開。簪屏聊隱幾。詩與君應(yīng)喜。更報晏齋翁。相將索笑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