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魏晉陶淵明《擬挽歌辭 其三》:
荒草面何茫茫,面白楊亦蕭面蕭。
嚴(yán)霜面九月中,送我出遠(yuǎn)郊。
四面無人居,高墳正嶕峣。
馬為仰天鳴,風(fēng)為自蕭條。
幽室一已閉,千年不復(fù)朝。
千年不復(fù)朝,賢達(dá)無奈何。
向來相送人,各自還其家。
親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。
死去何所道,托體同山阿。
注釋參考
何所
何處?!妒酚洝ば⑽浔炯o(jì)》:“人皆以為不治產(chǎn)業(yè)而饒給,又不知其何所人?!?唐 韓愈 《感春》詩之一:“我所思兮在何所?情多地遐兮徧處處。” 宋 王安石 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新人新人聽我語:我所思兮在何所?”
托體
(1).猶委身。委托身體?!都魺翕旁挕べZ云華還魂記》:“既然委身於君子,豈再托體於他人?!?/p>
(2).猶出身。 清 吳偉業(yè) 《思陵長公主挽詩》:“托體皇枝貴,承休圣善祥?!?/p>
(3).謂一切行動所依靠的根本。 清 王夫之 《讀四書大全說·論語·雍也篇三二》:“將吝於施而鮮所濟(jì)者,亦可謂之仁與?亦失圣人之旨矣! 子貢 所云者,體不立而托體必小。”
山阿
山阿 (shān ē) 山岳;小陵 hill 死去何所道,托體同山阿。——晉· 淘潛《挽歌》陶淵明名句,擬挽歌辭 其三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