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鄭清之《再和且答索飲語》:
海涂之人暗摸索,如龜自遮聊以殼。
沈湘雖避屈三閭,斷發(fā)奈逢吳太伯。
周官自詭庳蠃蚔,羲經(jīng)取并龍蛇蠖。
嫗妃投甕甘骨醉,舌味無心寧法縛。
黃詩未足助盤飧,吳稻詎能為歲惡。
尊前介士尚錚錚,海底漫郎終落落。
帛聲試聽響犀瓠,玉指為渠代金錯。
掩群而取公遺小,誰念坑降秦政虐。
二螯六跪冒族姓,穴居頗笑鄰之薄。
縱令臏足亦可喜,中有妙解木應(yīng)斫。
剩擬新篘問揚字,先賦南烹仰韓學(xué)。
蠔山馬甲不易致,岸下紫鱗方牣躍。
主人鸛鶴真耐痛,笑許子彭如水白。
注釋參考
沈湘
亦作“沉湘”。1.指 屈原 沉入 湘江 支流 汨羅江 自盡。 漢 王褒 《九懷·尊嘉》:“ 伍胥 兮浮 江 , 屈子 兮沉 湘 ?!?唐 李賀 《相和歌辭·箜篌引》:“ 屈平 沉 湘 不足慕, 徐衍 入海誠為愚?!?/p>
(2).指賢者不為濁世所容,憤而自戕。 鄭觀應(yīng) 《盛世危言·西學(xué)》:“今日之 緬甸 、 越南 ,其高人亦豈少哉?其賢者蹈海而沉 湘 ,不賢者靦顏而茍活耳?!?/p>
三閭
指 屈原 ?!逗鬂h書·孔融傳》:“忠非 三閭 ,智非 鼂錯 ,竊位為過,免罪為幸?!?李賢 注:“即 屈原 也,掌王族三姓,曰 昭 、 屈 、 景 ,故曰‘三閭’。” 晉 陶潛 《感士不遇賦》:“故 夷 、 皓 有安歸之嘆, 三閭 發(fā)已矣之哀?!?宋 張孝祥 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泛湘江》詞:“喚起九歌忠憤,拂拭 三閭 文字,還與日爭光?!?清 黃遵憲 《將應(yīng)順天試仍用前韻呈靄人樵野丈》:“轍亂旗翻屢敗車,行吟憔悴比 三閭 。”
斷發(fā)
截短頭發(fā);剪斷頭發(fā)?!俄n非子·說林下》:“ 公孫弘 斷髮而為 越王 騎。”《后漢書·虞詡傳》:“小人有怨,不遠千里,斷髮刻肌,詣闕告訴,而不為理,豈臣下之義?”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阿耆尼國》:“服飾氈毼,斷髮無巾?!?陳子范 《狂吟》:“斷髮佯狂類 楚 囚,忽看新詔淚齊收。”
吳太伯
亦作“吳大伯”。 周 古公亶父 ( 太王 )長子, 仲雍 、 季歷 之兄。 太王 欲傳位 季歷 及其子 昌 (即 周文王 ), 太伯 乃與 仲雍 出逃至 荊蠻 ,號 勾吳 。后因以稱出亡而讓君位與弟者?!蹲髠鳌らh公元年》:“不如逃之,無使罪至,為 吳大伯 ,不亦可乎?”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君得其欲,太子遠死,且有令名,為 吳太伯 ,不亦可乎?” 韋昭 注:“ 太伯 讓 季歷 ,遠適 吳 越 ,后 武王 追封為 吳伯 ,故曰 吳太伯 。”《新唐書·李泌傳》:“ 建寧王 誠賢,然 廣平 冢嗣,有君人量,豈使為 吳太伯 乎?”參閱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。
鄭清之名句,再和且答索飲語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