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胡銓《和王民瞻送行詩》:
士氣從來弱不支,逢時言行欲俱危。
不因湖外三年謫,安得江南一段奇。
非我獨清緣世濁,此心誰識只天知。
萬?;厥醉毠?,大廈將顛要力持。
注釋參考
士氣
士氣 (shìqì) 士兵的戰(zhàn)斗意志,也指群眾的斗爭精神 morale 全體教員士氣高漲 指讀書人的氣勢、作風 style 士氣為之一新從來
從來 (cónglái) 向來,一向——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,表示動作、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(xiàn)在一直是那樣 always;all along 從來如此不支
不能支撐。謂力量不夠。《新唐書·郭震傳》:“ 烏質(zhì)勒 之將 闕啜忠節(jié) 與 娑葛 交怨,屢相侵,而 闕啜 兵弱不支。”《明史·俞通海傳》:“遇於 康郎山 ,舟小不能仰攻,力戰(zhàn)幾不支。” 楊玉如 《辛亥革命先著記》第四章第三節(jié):“ 鵬程 剛抵 保安門 附近亦遇敵軍,不支而退。”
逢時
謂遇上好時運。 唐 權(quán)德輿 《奉和張仆射朝天行》:“逢時自是山出云,獻可還同石投水?!?明 唐順之 《丹陽別王道思》詩之三:“書生多落魄,羨子最逢時。”
言行
言行 (yán-xíng)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 words and deeds;opinion expressed and action taken 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胡銓名句,和王民瞻送行詩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