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強至《上知府少卿》:
近代東南守,何人與古同。
唯公臨婺女,變俗似文翁。
流化陶編戶,延儒萃泮宮。
棲糧農畝溢,鞠草訟囹空。
風月歌詩健,江山氣象雄。
雙溪今改觀,八詠昔非工。
文酒高歡外,園林勝賞中。
妙年登白首,素節(jié)有清風。
嘉會千齡合,皇天五福融。
晚躋卿位棘,行覲帝宸楓。
卓馬趨嚴詔,元龜簡上聰。
謀猷一朝啟,利澤萬區(qū)通。
諸邑誰無狀,孤生性最蒙。
簡書循吏檢,牒訴盡愚衷。
銳意鋤奸蠹,推心活困窮。
不能防眾口,止解潔微躬。
方托云垂蔭,俄觀歲改筩。
氣寒期念黍,聲在或知桐。
昔值民留寇,始聞書薦雄。
生成單賤跡,今日愿因公。
注釋參考
雙溪
(1).水名。在 浙江 。附近風景幽美。 唐 李白 《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》詩:“徑出 梅花橋 , 雙溪 納歸潮?!?王琦 注引 薛方山 《浙江通志》:“ 雙溪 在 金華縣 南,一曰 東港 ,一曰 南港 。 東港 之源出 東陽 之 大盆山 ,過 義烏 ,合眾流西行入縣境,又合 杭慈溪 、 白溪 、 東溪 、 西溪 、 坦溪 、 玉泉溪 、 赤松溪 之水,經 馬鋪嶺 石碕巖 ,下與 南港 會。 南港 之源出 縉云 之 黃碧山 ,過 永康 武義 入縣境,又合 松溪 、 梅溪 之水,經 屏山 西北行,與 東港 會於城下,故曰 雙溪 ?!?宋 李清照 《武陵春》詞:“聞説 雙溪 春尚好,也擬泛輕舟。只恐 雙溪 舴艋舟,載不動許多愁?!?清 吳偉業(yè) 《題畫》詩之二:“不知尺許蒼茫里,誰是 雙溪 第一峯?!?/p>
(2).指 苕 霅 二溪。在 浙江 。 宋 蘇軾 《雙荷葉·湖州賈耘老小妓名雙荷葉》詞:“雙溪丹,清光偏照雙荷葉。雙荷葉,紅心未偶,緑衣偷結?!?/p>
改觀
(1) [change the appearance]∶原樣子換成新面目
昔日荒山已大為改觀
這里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,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動,就完全改觀。——茅盾《風景談》
(2) [change one's view]∶改變本來的看法、觀感
(帝)顧謂諸王曰:“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者也。”左右莫不改觀。——《后漢書·黃香傳》
詳細解釋(1).改變本來的看法、觀感。《后漢書·王暢傳》:“以明府上智之才,日月之曜,敷仁惠之政,則海內改觀,實有折枝之易,而無挾山之難?!?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容止》:“ 庾 風姿神貌, 陶 一見便改觀,談宴竟日,愛重頓至。” 唐 司空圖 《華帥許國公德政碑》:“王所統(tǒng)見軍不踰六百,率先士卒,盡殪兇狂,不崇朝而收復關城,自此藩方改觀矣?!?清 李漁 《閑情偶寄·聲容·修容》:“竊怪今之所謂‘牡丹頭’、‘荷花頭’、‘鉢盂頭’,種種新式,非不窮新極異,令人改觀?!?/p>
(2).改變原來的樣子,出現(xiàn)新的面目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悲哉行》:“幽樹雖改觀,終始在初生。” 元 劉因 《登鎮(zhèn)州隆興寺閣》詩:“天光物色驚改觀,少微今在青云中?!?清 葉廷琯 《吹網錄·石林燕語》:“蓋此書自經館臣纂校,已視舊刻改觀?!?葉圣陶 《倪煥之》二六:“大海的浪潮涌起,會使海面改觀?!?/p>
八詠
見“ 八詠詩 ”。
強至名句,上知府少卿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