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場(chǎng)三教會(huì),心地百王期
出自唐代廣宣《禁中法會(huì)應(yīng)制》:
天上萬年枝,人間不可窺。
道場(chǎng)三教會(huì),心地百王期。
侍讀沾恩早,傳香駐日遲。
在筵還向道,通籍許言詩。
空愧陪仙列,何階答圣慈。
從今精至理,長愿契無為。
注釋參考
道場(chǎng)
道場(chǎng) (dàochǎng) 道士或和尚做法事的場(chǎng)所,也指所做的法事 Taoist or Buddhist rites (performed to save the souls of the dead);place where the Taoist or Buddhist rites are performed三教
(1). 漢 儒謂 夏 尚忠, 殷 尚敬, 周 尚文,稱為“三教”。 漢 班固 《bai{1*1}虎通·三教》:“王者設(shè)三教者何…… 夏 人之王教以忠,其失野,救野之失莫如敬; 殷 人之王教以敬,其失鬼,救鬼之失莫如文; 周 人之王教以文,其失薄,救薄之失莫如忠。”
(2).指儒家的施教內(nèi)容,包括六德、六行、六藝、合稱“三德”。 漢 徐干 《中論·治學(xué)》:“先王立教官,掌教國子。教以六德,曰智、仁、圣、義、中、和。教以六行,曰孝、友、睦、姻、任、恤。教以六藝,曰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(shù)。三教備,而人道畢矣。”
(3).佛教傳入我國后,稱儒、道、釋為“三教”?!侗笔贰ぶ鼙炯o(jì)下》:“十二月癸巳,集羣官及沙門道士等,帝升高座,辨釋三教先后。以儒教為先,道教次之,佛教為后?!?唐 牛肅 《牛應(yīng)貞》:“學(xué)窮三教,博涉多能?!?明 陶宗儀 《輟耕錄·三教》:“上問曰:‘三教何者為貴?’對(duì)曰:‘釋如黃金,道如白璧,儒如五穀。’上曰:‘若然,則儒賤邪?’對(duì)曰:‘黃金白璧,無亦何妨;五穀於世,豈可一日闕哉!’” 魯迅 《華蓋集·補(bǔ)白二》:“佛教初來時(shí)便大受排斥,一到理學(xué)先生談禪,和尚做詩的時(shí)候,‘三教同源’的機(jī)運(yùn)就成熟了。”
心地
心地 (xīndì) 指人的存心、用心 intention 心地善良 佛教語。指心,即思想、意念等。心能生萬法,如地能長萬物,儒家用以指心性存養(yǎng) mind 愿問第一義,回向心地初?!鸥Α吨]文公上方》 自古圣賢,皆以心地為本?!吨熳尤珪W(xué)二》 欲廣福田,須憑心地?!剁R花緣》 心情,心境 mood 心地輕松 心胸、氣量 breath of mind 總能夠似寶玉這般人材心地?——《紅樓夢(mèng)》百王
歷代帝王。《荀子·不茍》:“百王之道,后王是也?!薄稘h書·董仲舒?zhèn)鳌罚骸吧w聞五帝三王之道,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,百王同之?!?南朝 梁 沉約 《光宅寺剎下銘》:“濡足萬古,援手百王?!?唐 廣宣 《禁中法會(huì)應(yīng)制》詩:“道場(chǎng)三教會(huì),心地百王期。” 明 何景明 《郊觀》詩:“神祇二后配,禮樂百王殊。”
廣宣名句,禁中法會(huì)應(yīng)制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尋危兼采藥,渡水又登山作者:李端作品:與蕭遠(yuǎn)上人游少華山寄皇甫侍御
- 攜樽聽鳴泉,便可傾佳釀
- 朝來微有雨,天地爽無塵
- 拄頰偏宜對(duì)朝爽,揮毫正好賦秋聲作者:牟巘五作品:和仲實(shí)秋興
- 少壯莫輕年,輕年有衰老作者:李端作品:折楊柳(一作折楊柳送別)
- 平衢修且直,白楊信褭褭作者:謝靈運(yùn)作品:擬魏太子鄴中集詩 平原侯植
- 既定國本,益隆慶基作者:佚名作品:乾道七年冊(cè)皇太子四首
- 儻來得喪本無關(guān),或?yàn)轼櫭犹?/a>作者:魏了翁作品:次韻□丞兄聞丁卯十一月三日朝報(bào)
- 終當(dāng)捐世事,來往臥云人
- 雅知山對(duì)吟肩瘦,未怯霜欺醉面寒作者:方回作品:用夾谷子括吳山晚眺韻十首
- 7微微漫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