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莫濟(jì)《次韻梁尉秦碑》:
六王失國四海歸,秦皇東刻南巡碑。
法因史籀有增減,名與蒼頡爭飛馳。
自言功德可歌頌,黔首個(gè)個(gè)愚無知。
海神何故獨(dú)拒命,風(fēng)濤塞路蟠蛟螭。
群臣諂佞仙藥遠(yuǎn),死生治亂分兩岐。
山靈不可守碑記,片段應(yīng)作龜床支。
陵谷雖存世代異,耳目雙被誕者欺。
只余紙本落人世,千古遺臭東南崖。
我聞秦望最高峻,城域所見非昔時(shí)。
何山距縣四十里,符合傳記壯且奇。
眾峰乃是子孫行,古木幾換蛟龍枝。
指東作西未足怪,父老流傳從小兒。
政如涂山玉帛會,漫不可考?xì)q久之。
梁君吏隱年甚少,郁郁寸角初解麋。
裹糧挈榼訪古跡,氣味蕭散如分司。
忽聞片石在絕頂,小篆無乃斯翁為。
手披荊棘訶虎兕,拄杖直叩山頭皮。
模糊豈復(fù)有字畫,此物及見秦亂離。
當(dāng)時(shí)威勢振天下,不言慘毒民嗟咨。
乘輿所至為刀鋸,方岳何暇安禮儀。
關(guān)中屢棄百二險(xiǎn),歷數(shù)浪指億萬期。
君臣乃爾自賢圣,鯁論不復(fù)相瑕疵。
陳跡安知百世后,樵夫牧子笑脫頤。
興亡俄頃三嘆息,撫掌重閱太史辭。
假使玉箸余筆畫,文過其實(shí)世所嗤。
早知金石不可恃,相君應(yīng)悔燔書詩。
注釋參考
披荊
見“ 披荊斬棘 ”。
虎兕
虎與犀牛。比喻兇惡can{1~1}暴的人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虎兕出于柙。” 漢 王逸 《九思·逢尤》:“虎兕爭兮於廷中?!?宋 周密 《齊東野語·景定彗星》:“ 董宋臣 巨姦宄也,乃優(yōu)縱之,以出虎兕之柙,人心怨怒,致此彗妖。”《明史·王德完傳》:“今出虎兕以噬羣黎,縱盜賊而吞赤子,幽憤沉結(jié),叩訴無從?!?/p>
拄杖
(1).執(zhí)持。 三國 魏 曹操 《陌上?!罚骸笆持ビ?,飲醴泉,拄杖桂枝佩秋蘭?!?/p>
(2).支撐著拐杖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方正》:“ 韓康伯 病,拄杖前庭消搖。” 宋 蘇軾 《次韻參寥寄少游》:“當(dāng)年步月來幽谷,拄杖穿云冒夕煙?!?/p>
(3).手杖,拐杖。 唐 錢起 《題延州圣僧穴》詩:“四時(shí)樹長書經(jīng)葉,萬歲巖懸拄杖籐。” 宋 陸游 《晚步江上》詩:“高柳陰中扶拄杖,平沙穩(wěn)處據(jù)胡牀?!?明 馬愈 《馬氏日抄·憨皮袋》:“乃 貫休 所畫 彌勒佛 像,橫一拄杖挑皮袋於背,腰間曳一蕉扇。” 魯迅 《故事新編·理水》:“‘ 禹 來治水,一定不成功,如果他是 鯀 的兒子的話,’一個(gè)拿拄杖的學(xué)者說?!?/p>
頭皮
(1).指腦袋。 宋 劉克莊 《念奴嬌》詞:“顏髮俱非,頭皮猶在,勝捉來官里。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七:“今日捉將官去,這回頭皮送了?!眳⒁姟?老頭皮 ”。
(2).頭頂及其周圍的皮膚。 郁達(dá)夫 《遲桂花》:“ 則生 抓著頭皮,臉上露出了一臉為難的神氣。” 夏丏尊 葉圣陶 《文心》十七:“‘吚呀,不是不肯說,實(shí)是無可說?!?杜振宇 搔著頭皮回答。” 李存葆 《高山下的花環(huán)》九:“欠賬總額是620元。我頓感頭皮麻嗖嗖的!”
(3).頭皮表面脫落下來的碎屑。
(4).猶情面,面子?!都t樓夢》第六十回:“我們的頭皮兒薄,比不得你們?!?/p>
莫濟(jì)名句,次韻梁尉秦碑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