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李昴英《看僧披剃》:
爾教言無相,誰教蛻發(fā)毛。
虛名猶度牒,多事更方袍。
父認師傳的,年推戒臘高。
冠巾何不可,只要斷塵勞。
注釋參考
冠巾
(1).冠和巾。古代用以區(qū)別士和庶人?!夺屆め屖罪棥罚骸岸扇耍抗?,庶人巾?!币喾褐割^巾。 唐 韓愈 《送僧澄觀》詩:“向風長嘆不可見,我欲收斂加冠巾。” 明 高啟 《丁孝廉惠冠巾》詩:“知試山人服,冠巾遠寄重?!?/p>
(2).指官職。 清 袁枚 《隨園詩話補遺》卷二引 呂映薇 《簾鉤》詩:“ 嚴公 幕下憐才甚,三掛冠巾是也非?!?/p>
戴上帽子、頭巾。意謂僧人還俗或出仕。 宋 陸游 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七:“﹝ 杭 僧 思聰 ﹞挾琴游 梁 ,日登中貴人之門,久之,遂還俗,為御前使臣。方其將冠巾也, 蘇叔黨 因 浙 僧入都,送之詩曰:‘試誦《北山移》,為我招琴 聰 ?!娭粒褵o及矣。” 明 都穆 《都公譚纂》卷上:“僧 道衍 ,俗姓 姚氏 …… 應珍 通儒家書,兼多異術。 衍 盡得其傳,以才氣自負,欲返冠巾?!?/p>
不可
不可 (bùkě) 不可能;不可以 should not 兼與藥相粘,不可取?!巍ど蚶ā秹粝P談·活板》 學不可以已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》 決不能,必須不 must not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。——《資治通鑒》 不可一概而論 與“非”搭配,表示必須或一定 simply must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,我非去不可只要
只要 (zhǐyào) 表示具有充分的條件,正句常用“就”、“也”、“都”、“便”相呼應,表明由這種條件產生的一種結果 so long as 只要大家鼓足干勁,什么困難也能克服塵勞
(1).佛教徒謂世俗事務的煩惱?!稛o量壽經》卷上:“散諸塵勞,壞諸欲塹?!?南朝 梁 蕭統(tǒng) 《同泰僧正講》詩:“何因動飛轡,暫使塵勞輕?!?明 李贄 《復陶石簣書》:“此觀世音菩薩與我此地,賞我此等人,故我得斷此塵勞,為今日安樂自在漢耳?!?清 龔自珍 《發(fā)大心文》:“有境相應行心,有非境不相應行心;若廣分別言,則有八萬四千塵勞,皆起一心?!?/p>
(2).泛指事務勞累或旅途勞累。 前蜀 李珣 《漁父歌》之三:“終日醉,絶塵勞,曾見 錢塘 八月濤?!?宋 秦觀 《滿庭芳》詞之二:“飲罷不妨醉臥,塵勞事、有誰聽?!?郭沫若 《<屈原>與<厘雅王>》:“他是和你一樣從 香港 回來的,在極端的險厄之后,塵勞未定,便委屈他來擔任了這一次的苦役?!?/p>
李昴英名句,看僧披剃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