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真宗《理宗朝享三首》:
于皇祖宗,清廟奕奕。
威靈在天,不顧惟德。
垂裕鴻延,詒謀燕翼,孝孫格斯,受祉罔極。
注釋參考
垂裕
謂為后人留下業(yè)績(jī)或名聲?!稌ぶ衮持a》:“王懋昭大德,建中于民,以義制事,以禮制心,垂裕后昆。” 孔 傳:“垂優(yōu)足之道示后世?!?唐 白居易 《中和節(jié)頌》:“德洽道豐,萬(wàn)邦來(lái)同。微臣作頌,垂裕無(wú)窮?!?宋 周煇 《清波別志》卷上:“詒謀垂裕,圣模宏遠(yuǎn)?!?/p>
鴻延
永久延續(xù)?!端问贰?lè)志九》:“垂裕鴻延,詒謀燕翼?!?/p>
詒謀
猶詒燕。 唐 李德裕 《<黠戛斯朝貢圖傳>序》:“臣伏思 太宗 往日之懼,致我 唐 百代之隆,則圣祖詒謀,可謂深矣?!?元 袁桷 《冊(cè)皇太子賀皇太后表》:“承天正位,詒謀啟於重闈;諏日揚(yáng)廷,渙號(hào)昭於寶冊(cè)?!?梁?jiǎn)⒊?《變法通議·論不變法之害》:“ 世祖 入關(guān),始嚴(yán)天澤之分,裁抑諸王驕蹇之習(xí),遂壹寰宇,詒謀至今矣?!?/p>
燕翼
(1).《詩(shī)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 武王 豈不仕,詒厥孫謀,以燕翼子。” 毛 傳:“燕,安;翼,敬也。” 孔穎達(dá) 疏:“思得澤及后人,故遺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,以安敬事之子孫。” 陳奐 傳疏:“詒,遺也……言 武王 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。”后以“燕翼”謂善為子孫后代謀劃。 漢 蔡邕 《郡掾吏張玄祠堂碑銘》:“篤垂餘慶,貽此燕翼。邈矣遺孫,用懷多福。”《周書·宣帝紀(jì)》:“朕以眇身,祗承寳祚,庶幾聿修之志,敢忘燕翼之心。” 宋 陳師道 《代賀生皇子表》:“承列圣之丕緒,方懷燕翼之思;以百姓而為心,宜有子孫之福?!?清 錢謙益 《父約封文林郎贈(zèng)徵仕郎刑科給事中制》:“凡此象賢之美,誰(shuí)非燕翼之詒?”
(2).指輔佐?!逗鬂h書·鄭興傳》:“昔 張仲 在 周 ,燕翼 宣王 ,而詩(shī)人悅喜。” 宋 陸游 《逆曦授首賀太皇太后箋》:“坤厚資生,母儀燕翼。每道先朝之家法,助成圣主之性仁?!?/p>
(3).燕的翅膀。 唐 元稹 《酬翰林白學(xué)士代書一百韻》:“鶯聲愛(ài)嬌小,燕翼玩逶迤?!?唐 郭紹蘭 《寄夫》詩(shī):“我壻去重湖,臨窗泣血書。殷勤憑燕翼,寄與薄情夫?!?/p>
孝孫
祭祖時(shí)對(duì)祖先的自稱?!对?shī)·小雅·楚茨》:“孝孫有慶,報(bào)以介福,萬(wàn)壽無(wú)疆。” 朱熹 集傳:“孝孫,主祭之人也?!薄抖Y記·郊特牲》:“祭稱孝孫孝子,以其義稱也?!?晉 傅玄 《晉宗廟歌·夕牲歌》:“祖考降饗,以虞孝孫之心?!薄端问贰?lè)志八》:“開(kāi)基握符,正位凝命,於萬(wàn)斯年,孝孫有慶?!?/p>
受祉
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?!对?shī)·小雅·六月》:“ 吉甫 燕喜,既多受祉?!?唐 韓愈 《興元少尹房君墓志》:“有位有年,有弟有子,從先人葬,是謂受祉?!薄督鹗贰?lè)志下》:“惟皇受祉,監(jiān)斯德容。”
罔極
(1).無(wú)窮盡。《詩(shī)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有靦面目,視人罔極?!?鄭玄 箋:“人相視無(wú)有極時(shí),終必與女相見(jiàn)。”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受命於穆清,流澤罔極?!薄稘h書·董仲舒?zhèn)鳌罚骸半瞢@承至尊休德,傳之亡窮,而施之罔極?!?顏師古 注:“罔亦無(wú)也。極,盡也?!薄稌x書·成公綏傳》:“何滋育之罔極兮,偉造化之至神?!?/p>
(2).《詩(shī)·小雅·蓼莪》:“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……欲報(bào)之德,昊天罔極?!?朱熹 集傳:“言父母之恩,如天無(wú)窮,不知所以為報(bào)也?!焙笠蛞浴柏铇O”指父母恩德無(wú)窮。 三國(guó) 魏 曹植 《求通親親表》:“終懷《蓼莪》罔極之哀?!?明 沉鯨 《雙珠記·與珠覓珠》:“怙恃惟隆,乾坤罔極。” 清 楊潮觀 《<寇萊公思親罷宴>序》:“《罷宴》,思罔極也?!?/p>
(3).指人子對(duì)于父母的無(wú)窮哀思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(shuō)新語(yǔ)·言語(yǔ)》:“陛下圣恩齊於哲王,罔極過(guò)於 曾 閔 ?!薄侗笔贰ぶ芗o(jì)下·武帝》:“衰麻之節(jié),苫廬之禮,率遵前典,以申罔極?!?宋 王禹偁 《著作佐郎贈(zèng)國(guó)子博士鞠君墓碣銘》:“豈惜一言,不慰罔極之心乎?”
(4).不正?!对?shī)·大雅·民勞》:“無(wú)縱詭隨,以謹(jǐn)罔極?!?鄭玄 箋:“罔,無(wú)。極,中。無(wú)中,所行不得中正。” 漢 賈誼 《吊屈原賦》:“遭世罔極兮,乃殞厥身。”
(5).《詩(shī)·小雅·青蠅》:“讒人罔極,構(gòu)我二人?!敝^讒人之言不止,則二人不和。后因以“罔極”指讒言或讒人。《后漢書·李杜傳贊》:“道亡時(shí)晦,終離罔極。” 唐 劉禹錫 《上杜司徒書》:“罔極泰甚,古今同途。”
真宗名句,理宗朝享三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腕表之家手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