疑滯
詞典解釋
(1).遲疑不決;猶豫不定。 三國 魏 曹操 《與荀彧書追傷郭嘉》:“又以其通達,見世事無所疑滯,欲以后事屬之。” 宋 陸游 《朝議大夫張公墓志銘》:“臨事前見逆決,若燭照龜卜,無秋毫疑滯。”
(2).指疑難之處。《后漢書·儒林傳下·謝該》:“ 河?xùn)| 人 樂詳 條《左氏》疑滯數(shù)十事以問, 該 皆為通解之?!?b>《宋書·隱逸傳·關(guān)康之》:“又為《毛詩義》,經(jīng)籍疑滯,多所論釋。” 唐 劉禹錫 《相國韋公集序》:“上富有春秋,未親庶政,有疑滯,視公如蓍龜。” 章炳麟 《文學(xué)總略》:“心有疑滯,覩辨析之論,則悅懌隨之矣?!?/p>
停滯;停止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船容與而不進兮,淹回水而疑滯。” 洪興祖 補注:“ 江淹 賦云:‘舟凝滯於水濱。’ 杜子美 詩云:‘舊客舟凝滯。’皆用此語?!?/p>
- 樽酒剪銀燭,詩錦佩奚章——— 陳造再用前韻贈鹽城四士
- 與君攜手躡浮云。——— 趙善括鷓鴣天
- 微生免荷鉏,但喜脫煩暑——— 蘇轍和韓宗弼暴雨〈次韻〉
- 自嘆苦吟詩不老,羨君詞氣凜橫秋——— 劉天麟題黃子中南陂集
- 欲遣巴詞侑杯酌,千鐘萬斝未容陪——— 陳棣陪五馬勸農(nóng)巖山晚會桃花塢
- 錦江傲吏真癡絕,公事無多日賦詩——— 程公許余為華陽違法三直事制置使公牧都漕兩使者以
- 二月杏花猶未放,一春分外覺寒多——— 劉過書僧舍壁
- 殺人寶刀缺,走馬貂裘穿——— 岑參送劉郎將歸河?xùn)|(同用邊字)
- 鸞影乍回頭并舉,鳳聲初歇翅齊張。——— 張祜周員外席上觀柘枝
- 地下修文應(yīng)泚筆,衛(wèi)公精爽故依然——— 韓元吉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