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印子魚
詞典解釋
亦稱“ 通應(yīng)子魚 ”。即子魚。 宋 王安石 《送福建張比部》詩有“長(zhǎng)魚俎上通三印”之句, 福州 瀕海多魚,初不專指子魚而言。至 蘇軾 《送牛尾貍與徐使君》詩“通印子魚猶帶骨,披綿黃雀漫多脂”,始以“通印子魚”對(duì)“披綿黃雀”。亦有稱“通應(yīng)子魚”者,或以為出于 通應(yīng)江 水,或以為其地有 通應(yīng)侯廟 。 宋 范正敏 《遯齋閑覽·證誤》:“ 蒲陽 通應(yīng)子魚名著天下。蓋其地有 通應(yīng)侯廟 ,廟前有港,港中魚最佳。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,謂之通印子魚。故 荊公 有詩云:‘長(zhǎng)魚俎上通三印’,此傳聞之訛者?!?宋 莊季裕 《雞肋編》卷中:“ 興化軍 莆田縣 去城六十里有 通應(yīng)侯廟 ,江水在其下,亦曰 通應(yīng) ……子魚出其間者,味最珍美。上下數(shù)十里,魚味即異,頗難多得,故通應(yīng)子魚,名傳天下?!?a href="/hycd/c/c54610.htm" target="_blank">參見“ 子魚 ”。
- 奇樹留寒翠,神池結(jié)夕波——— 張仲素雜曲歌辭。宮中樂
- 醉眼暫作如是觀,誰識(shí)詠歸暮春瑟——— 方回次韻全君玉和高士馬虛中道院
- 同官有才俊,坐嘯得遨游——— 洪邁送通判范朝散秩滿造朝
- 身如林下僧,處處常寄包——— 陸游自唐安徙家來和義出城迎之馬上作
- 漁蓑冷,扁舟夢(mèng)斷,燈暗小窗中。——— 周紫芝瀟湘夜雨/滿庭芳
- 老我空游愧能賦,得君藻筆仆名騷——— 趙汝騰登石鼓追思武夷余干二老呈威仲
- 斷虹低飲澗,落日遠(yuǎn)銜山。——— 陸游暮歸舟中
- 灑然沉疴一日解,始免未老為枯骸——— 曾鞏送劉醫(yī)博
- 醉眠穩(wěn),盡參橫月落,留連行李。——— 王千秋喜遷鶯
- 檐雀啾啾無歇時(shí),幾回銜食餒雛歸——— 顧逢雜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