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學
詞典解釋
(1). 唐 代稱國子學、太學、四門學為三學,隸屬國子監(jiān)。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孫得入國子學,五品以上子孫得入太學,七品以上子孫及平民之俊異者得入四門學?!?a href="/hycd/x/x207093.htm" target="_blank">新唐書·儒學傳序》:“廣學舍千二百區(qū),三學益生員,并置書算二學,皆有博士?!?/p>
(2). 宋 代稱太學之外舍、內(nèi)舍、上舍為三舍,亦稱三學。《宋史·職官志五》:“ 熙寧 初,詔用經(jīng)術取士,廣闊黌舍,分為三學,增置生徒總二千八百人?!?a href="/hycd/c/c57860.htm" target="_blank">參閱《新唐書·選舉志上》。參見“ 三舍法 ”。
(3).佛教稱戒學、定學、慧學為“三學”?!?a href="/hycd/f/f162306.htm" target="_blank">翻譯名義集·示三學法》:“今謂防非止惡曰戒,息慮靜緣曰定,破惑證真曰慧……三學是為涅槃法?!?/p>
- 南北無多水,崎嶇未舍船——— 蘇轍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一泛清河
- 待調(diào)羹事了卻歸來,尋前話——— 劉克莊滿江紅(林元質(zhì)侍郎生日四月二十九日)
- 花香襲襟袂,歌聲上空碧。——— 陸游大醉梅花下走筆賦此
- 嗟夫世之人,不知方寸心——— 陳襄天道不可躋
- 富文平日業(yè),勸學晚年官——— 蔡襄唐彥猷挽詞二首
- 草得春猶白,鴻侵夏始回。——— 喻坦之代北言懷
- 白發(fā)蹉跎歡意少,強顏猶入少年叢——— 曾鞏錢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
- 未及功名蒼鬢改,欲從疏懶五湖歸——— 梅堯臣依韻和孫秀才朱長官見寄二首同韻
- 傷心無限厭厭夢,長似秋宵一倍長。——— 蘇軾秋興三首
- 眾芳凋謝。——— 趙以夫惜黃花



















